二 元杂剧的体裁与结构
九天神皇小说推荐阅读:
遮天
天官赐福
AWM[绝地求生]
万古神帝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道君
雪鹰领主
重生:官运亨通
官神
冰河末世,我囤积了百亿物资张奕方雨晴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杂剧的体裁必须是代言体。所谓代言体是对叙事体而言的,叙事体由演唱者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代言体是由戏中角色的言行来展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叙事体可以由演唱者一人或数人叙述故事中所有人物的言行,而代言体,故事中有多少人物,就需要有多少角色来扮演。因而代言体比叙事体更加生活化。在结构上,杂剧由歌曲、楔子、宾白、角色、科范、砌末道具、题目正名组成。现分述于下。
歌曲元杂剧中的歌曲是散曲中的套曲,每一套曲称为一折,每一个杂剧通常以四折组成,少数也有五折甚至六折的,那是杂剧中的变体。每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一幕。那么什么是套曲呢?这是研读关汉卿戏曲作品必须了解的。
套曲是散曲中的一种形式。散曲是在词和民间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诗体,它分南曲和北曲,杂剧中歌唱的曲属于北曲。散曲分“小令”、“合调”、“套曲”三种。因为散曲是用来歌唱的,所以它必须依据宫调音律来填词。所谓宫调,是指乐曲基本音律的名称,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A 调、C调、D 调、F 调等。我国古代的音律,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声,相当于现代音乐中的“1234567”。音律分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七声乘十二律,可得八十四调;但在实际应用中只有正宫、仲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六宫,和大石调、小石调、高平调、揭指调、般涉调、商角调、宫调、商调、角调、越调、双调十一调。这些宫调都表现了不同的情绪:仙吕宫清新绵邈,南吕宫感叹悲伤,仲吕宫高下闪赚,黄钟宫富贵缠绵,正宫惆怅雄壮,道宫飘逸清幽;大石调风流蕴藉,小石调旖旎妩媚,高平调条拗滉漾,般涉调拾掇坑堑,歇指调急并虚歇,商角调悲伤宛转,双调健捷激袅,商调凄怆怨哀,角调呜咽悠扬,宫调典雅沉重,越调陶写冷笑。在每个宫调中,还包括许多不同的曲调,也就是曲牌。每个曲牌都有自己的谱式,规定着一定的句式、字数、平仄和韵脚。如果对作曲有兴趣的话,要了解每个曲牌的谱式,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对三百多个曲牌的谱式和平仄声韵都有详细的说明,可以查阅参考。
我们知道,对平仄声的掌握是件麻烦的事,这里介绍古人列举的三十二字掌握平仄声的简易方法,只要能熟练地掌握这三十二个字的平仄,那么其他的字就可触类旁通。这三十二个字是: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字依次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依次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字依次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不过北曲的平仄叶韵和诗词还有些不同,北曲中的入声字,“入声三派”
分别归到平上去三声之中了。曲的叶韵比诗词宽,平上去三声可以互叶,但曲的平仄比诗词严,平声要分阴平阳平,仄声要分上声去声。这方面也务须注意。
以上我们讲过曲有小令、合调、套曲三种形式,现在我们来讲讲这三种形式的体制:1.小令。体制短小,是一首独立的歌曲,相当于一首诗或词。它只在宫调中选用一个曲牌。
2.合调。又称“带过曲”,它是由两至三首曲调组成的,但不能超过三调,以两调最为通行。这两三首曲调必须选用同一宫调中能够衔接的曲调组成。
3.套曲。通称“套数”,又称“散套”,也称“大令”。它至少由同一宫调中两支曲牌联合组成一个整体,全套各调必须同韵,每套必须有“尾声”,以表示一套的首尾完整,同时也表示全套结束。杂剧的歌曲就是套曲,每套一折。在杂剧中每折只可一人独唱,其他人物只有对白,偶尔有其他配角唱的,也只是尾曲。有的剧本,全剧由一人独唱,演唱者都为剧中主角,末角唱的称为“末本”,旦角唱的称为“旦本”。
以上我们谈了杂剧结构组成部分中的歌曲,现在我们来谈杂剧结构的其他组成部分。
楔子每个杂剧通常为四折,由于这一格局的限制,剧作家为了取得一种伸缩的余地,往往在全剧的前面加一个近于序幕的小场子,或在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场过场戏,这种小场子或过场戏就称做“楔子”。它可以交代或联系剧情,也可以介绍人物,如果有些内容在某折中不能包含时,也可以加一个楔子。
总之,楔子的位置是极其自由的,可以用在剧前,可以用在折与折之间,也可以不用,它的伸缩性有利于作家写作时解除杂剧四折规定带来的困难,从而增加了灵活性。楔子一般只唱一二支小曲,曲牌多用[仙吕赏花时]或[正宫端正好]。
宾白宾白就是台词。明代姜南说宾是对话,白是独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抱璞简记》)明代徐渭认为对话和独白都称为宾白,是与歌曲相对而言的,歌曲为主,对话与独白为宾,明白易懂所以称为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南词叙录》)宾白是戏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元杂剧有宾白正是它区别于宋、金院本杂戏的显著特点,是元杂剧比它以前的杂戏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角色元杂剧中的角色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末角,是扮演剧中男角的,主角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冲末、外末、小末等。一类是旦角,是扮演剧中女角的,主角叫正旦,配角有副旦、贴旦、外旦、大旦、小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等。此外还有净角,一般扮演剧中男角,有时也扮演剧中女角,净的次角叫副净。其他还有孤、卜儿、邦老、孛老、俫儿等称呼,孤是官员,邦老是强人或流氓,孛老是老头儿,卜儿是鸨儿或老太婆,俫儿是小孩子。这些称呼是当时社会上人人都能听懂的习惯用语。杂剧由于有众多的角色化装演出,其舞台效果和展现故事的真实感比以前的院本杂戏大大的加强了。
科范杂剧表演中的动作叫做科范。“科范”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砚北杂志》在记载庐山道士黄可立的一段话中提到了“科范”这个词:寇谦之之蘸箓,杜光庭之科范,不如吴均之诗;吴均之诗,不如车子廉、杨世昌之酒。何则?渐近自然。
这里批评表演的动作程式化,比之于道士寇谦禳星礼斗的种种仪式那样不自然,这是错误的。要知道表演中的动作,虽来于日常生活,但已经加工提炼为某种程式,它比自然动作更美。这里且不去评述《砚北杂志》中对科范的看法,但它证明科范一词在唐代已经出现了。元杂剧对剧中人物的心理表演和重要动作在剧本中都通过科范作出了明白的提示,它为剧情的展现增添了真实的生活气息,使人物性格的刻划更加细腻,同时也为演员施展表演技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武长于筋斗,刘长于科范”,就是说明演员舞台表演中的某种特长。
砌末砌末是指舞台演出时所用的道具。如《货郎担》中“外旦取砌末付净科”,这里的砌末是指金银财宝;《陈搏高卧》中“外扮使臣引卒子捧砌末上”,这里的砌末是指诏书、纁带(参见清人焦循《剧说》卷一)。
题目、正名元杂剧在每剧的末尾,用二句或四句结束全剧,前面的一句或两句叫做“题目”,它的作用是概括全剧的内容;后面的一句或两句叫做“正名”,也就是本剧的剧名。如关汉卿《鲁斋郎》的题目、正名是:题目 三不知同会云台观正名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金线池》的题目、正名是:题目 韩解元轻负花月约老虔婆故阻燕莺期正名 石好问复任济南府杜蕊娘智赏金线池
https://www.biqugecd.cc/77758_77758543/639115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