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权宋天下 > 第1071章 只余流寇(结局)

第1071章 只余流寇(结局)


  临安城前,权军大营。

  越发精瘦的文天祥,身着绯色罗袍,内衬白花罗中单,腰束革带,旁系貔貅锦绶。脚着白绫袜黑皮履。

  头上戴的,则是漆布所制的进贤冠。冠额之上有镂金涂银的额花,冠后系有代表着“忠正”的帻巾。冠缨垂于颌下成结,玳瑁簪导横冠中。

  这是宋国二品以上高官朝会时所穿的朝服。

  众人看着一丝不苟的文天祥,眼中大多露出诧异之色。

  只有贾似道面色不豫。他怀疑文天祥是以这种过于正式的朝服装扮,来嘲讽已经投附大权国的自己。

  可是宋国,已经灭亡啦!

  文天祥无视众人的目光,走到赵权面前,拱手一礼,说道:“文某人有幸,得国主赐诗,在此谢过!”

  赵权抬抬手,正准备客气一番,文天祥却已经转过身子,对着他身边的赵溢大礼跪拜。

  “臣,观文殿学士、枢密使文天祥,叩见益王殿下!”

  所有人的神色,都为之一滞。

  赵溢微微地侧了侧身子,靠在赵权边上,仰着头,带着一丝茫然的眼神看向赵权。

  赵权挥出去的手臂,在半空中划了个小圈,顺势落在赵溢头顶,轻轻地揉了揉他的脑袋。

  文天祥的脾气,虽然又臭又硬,但是绝对不会用这种方式来羞辱自己。

  显然,还有下文。

  跪伏在地的文天祥,双膝微动,带着自己的身躯跟着赵溢微微地转了一个方向,说道:“臣请益王即刻登基,臣愿率宋国旧臣,奉殿下为宋室新帝!”

  咝……

  四周传来一阵阵的抽气声。

  贾似道怒喝道:“文天祥,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文天祥直起上半身,目光炯然地看着贾似道,“文某人不仅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知道此时,饱受苦难的宋国百姓、流落于江南各地的百万将士,他们希望我说什么!”

  “国,不可一日无君!臣,乞求益王殿下,以苍生为重,以社稷为重,尽快登基!”

  众人面面相觑。

  不过处,城门紧闭的临安城内,还有十万强敌未灭;而千余里之外的潭州之战,也未见分昨。

  但是,这个从江西过来,数年来好不容易打了一次胜战的文天祥,一开口就让年仅十岁的赵溢登基为宋皇,并拯救苍生黎民?

  而且,还是当着权国国主的面提出这种近乎无理的要求。

  文天祥,这是要活生生地从江南,重新抠出一个宋国来?

  中军大帐之内,有资格在此议事之人,除了贾似道之外,没有一个宋国旧臣,怎么可能会有人支持他?

  看着一脸正气的文天祥,刘秉忠眼中露出颇为好奇的目光,侍其轴的脸上则是毫无掩饰的厌恶之色。

  贾似道微微转动着眼珠,若有所思。

  没有人比贾似道更了解赵权的心思,他知道赵权是绝无可能立自己的儿子为宋皇的。

  当时,自己曾经费了无数心思,将赵溢一步步地捧为益王,原以为这是送给赵权的一个天大人情,却没料到在赵权看来却近乎一种对他的羞辱。

  赵权,根本不屑于利用自己儿子益王的身份来收拢宋国的人心,更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将自己的儿子扶上赵宋的皇位。哪怕自此以后,宋国甘愿成为权国的儿臣之国,也绝无可能。

  甚至于,赵权都不太可能继续保留赵宋的皇室地位。

  忽必烈对江南的尽情肆虐,也许是帮了赵权与大权国一个天大的忙。

  当年贾似道推进各项改革的最大阻碍者,无论是皇室宗亲,或是王公大臣,乃至各路将帅,如今几乎被清理得一干二净。

  接管江南之后,赵权不用再去考虑故宋错综复杂的关系,不用去纠结一堆用不了、杀不得的文臣武将。忽必烈已经将故宋之地,几乎抹成了一张白纸,交到赵权手中。

  他怎么可能会给这些赵宋宗亲,重掌朝权的机会?

  不过,也许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为已经覆亡的宋国,尽可能的争取一些什么……

  贾似道的心思,在不停地转动着。

  文天祥对着赵溢,再次顿首而拜,“臣,恳求殿下……”

  “我才不要当你们的皇帝!”赵溢突然脆声说道。

  赵权对着儿子微微一笑,说道:“他是我的儿子!有一天,我可能会把这江山传到他的手中,但不仅仅是江南之地,更不是现在!”

  文天祥坦然说道:“益王成为宋皇之后,并不妨碍他成为大权国的储君。”

  侍其轴冷冷一哼,贾似道脸皮微微抖动。

  赵权似笑非笑地看着贾似道,随即摇了摇头,说道:“赵溢,不会成为你们的筹码,也不会成为受你们摆弄的对象,更不可能是你们重新扶持赵宋复国的一个工具!”

  文天祥梗着脖子,带着愤懑的语气说道:“国主莫要忘了,若是没有宋国依然坚持抵抗的文臣武将,没有宋国近百万在战场上拼杀的士卒,你们大权国,如何可以顺利地击败元军?”

  “我从来没有否认过,包括你文天祥文大人在内,还有李庭芝、李芾、张珏,以及战死在扬州的姜才,还有许许多多义士们,为了抵抗元军而付出的血泪。”

  赵权一边说着,一边挽起依然跪在地上的文天祥,指着帐外远处的临安城,继续说道:“可是啊,文大人,这些血与泪跟临安城中的赵宋皇室有关吗?”

  “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还在临安城中,希望可以利用城中百姓的性命,向我等要回他们已经失去的权势,希望可以重新拥有曾经的荣华富贵。

  你可知道,最希望赵宋复国的人并不是你,而是这些蠹虫啊!”

  “请国主允许,文某人愿独自入城,说服他们放弃宗亲身份,举城而降!”

  贾似道轻斥道:“胡闹,你这一去临安,九死无生!”

  “哼,人生自古谁无……”

  赵权拍了拍文天祥的肩膀,摁住他满腔的慷慨。

  “文大人,如果死可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我们站在这作甚?看风景吗?”

  文天祥有些茫然地看着赵权,为留名丹青而无视生死,这不是你所赠诗稿的最大寓意吗?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呵呵,你们都死得其所了,万千百姓怎么办?

  为报君恩不顾你衣食父母的死活了?可是,凭什么要让天下的百姓跟着你们去报君恩?你们又凭什么来决定他们的生死?”

  文天祥脸上胀出通红之色,嚅嗫而言:“国主此言,有,有辱斯文。”

  “文大人!”赵权语重心长地说道:“我敬重你的为人,我也知你忠贞不二。可是,你想过没有,你在为谁而奉献自己的忠诚?”

  “是这个国家,还是赵宋君王,或是天下的百姓?

  忠君与爱国,文大人,你分清楚了吗?”

  赵权一席话,如震耳发聩,让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

  忠君与爱国,有区别吗?

  自古以来,国,便是一家之国;天下,便是一家一姓之天下。

  君王,为天下之主,从坐在皇位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代表着这个国家,就拥有着统御天下的权力。

  刘秉忠眼中,精光微闪。

  君权神授,这是儒家赖以生存的根本思想,难怪国主始终不肯在大权国境内推行儒学。

  可是,若不奉行君权至上的理念,难道要去鼓励普通百姓的反抗意识吗?

  国主,这是要变革天命?

  ……

  潭州城前。

  透过依然遮天蔽日的烟尘,伯颜眼中,难掩惊骇之色。

  身后的潭州城墙,竟然已经塌下了数丈有余。

  身边,被惊吓的战马发出一声声惨厉的悲鸣。士卒们一边怒斥战马,一边惊呼着。

  “城墙怎么倒了?”

  “炸药,是炸药!”

  “哪来的炸药,谁埋的?”

  “不可能是炸药,会不会是天爷降下的旱雷?”

  “人被压住了,要不要去救他们啊?”

  杂乱的砾石堆中,不断地发出痛苦的哀嚎。伯颜根本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被埋在其中。

  还好,倒塌的并非城门楼,陛下应当无恙!

  伯颜稍稍地松了口气。

  数丈倒塌的城墙,令潭州城的防守出现漏洞,但还不致命。

  只要击溃城下的这些正在退败的权国军队,只要陛下能在城中组织人手堵住那个缺口,此战依然有获胜的希望。

  想炸毁一段城墙,伯颜根本算不出到底需要多少的火药。他已经来不及去搞明白,权国军队是如何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在城墙之下埋设如此巨量火药。

  心底深处涌出的一丝慌乱与愤怒,被伯颜强行摁住。身边掌旗亲卫,急摇令旗,重整已经慌乱的军阵。

  敌兵正在撤退,只要能抓住战机,一次有效追击后,伯颜有充分的信心重挽颓势。

  可是,将士紧张的情绪可以用军令强行疏解,战场上受惊的战马却不易安抚。

  不远处,又一支权军骑兵飞奔而来。

  这是一支从后阵突袭而前的千余骑兵。

  伯颜匆忙回头一看,城门楼上去没有任何预警的令旗出现,他心头又掠过一丝疑虑。

  顾不得重整战阵了,令旗再摇,伯颜被迫发出各自作战的指令。

  两支军队,终于绞杀在了一起,却不是以伯颜所希望的方式。

  又有两支敌骑飞速奔向战场。

  权军后方,突然传出一阵极为怪异的唢呐声,不仅铿锵有力,且荡人魂魄。

  已显败势的权军前阵,突然齐齐转身,配合着突袭将至的骑兵,向元军反杀而来。

  无论步骑,权军士卒都是进退有据,配合默契。十余人一组,三组一队,三队一阵。彼此分工明确,有人主守,有人主攻,有人主射。

  火炮,又开始被往前推进。

  伯颜心下大急,若是不能将敌军火炮挡在城头两里之外,那么坐镇于城头之上的陛下,危矣!

  “全军押上!”伯颜一声怒吼。

  身后,最后两支千人队,从伯颜身侧泄向战场。

  刀光箭影之中,两支军队陷入全面的酣战。

  有炮弹自头顶掠过,炸向城门楼,虽然并未带来损害,却让伯颜的心头更加慌张。

  “不好,敌军火炮打到城里去了!”一个亲卫惊呼道。

  伯颜愕然回望,一丝袅袅黑烟,在潭州城中飘然而起。随即成为一股,而后化成了十数股。

  不是火炮!权国军队的火炮虽然厉害,但射程绝无可能如此之远。

  有人在城里纵火?

  这一次,伯颜无论如何都没法掩饰脸上的惊惶之色。

  宋军撤离之后,伯颜亲自在城里巡视,几乎走遍了城中的每一个角落,根本不见一人一卒留下。如今潭州城内,还有两万多正在歇息的元军主力,还有陛下的五千亲卫军,即使有一两个权国的奸细隐藏,也不可能同时燃起十几股的大火。

  这些敌兵哪来的?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地底里冒出来的?

  伯颜隐隐有所猜测,却根本来不及深思。

  他焦虑的目光在城头上不停巡视,却已经看不见忽必烈的身影,也得不到任何的指令。

  “撤,撤回城去!”

  伯颜怒吼一声,双腿猛力一夹,率先冲向城门。

  身后战场,元军大乱。

  一过城门,伯颜打马顺着马道直奔城头,回首匆匆一瞥,城内四处都是喊杀之声,火势渐大,却未漫延。

  被烧的,是元军的粮仓!

  伯颜心里一阵冰凉。

  “陛下——”看着城头之上,只有稀稀拉拉的三五个士卒,伯颜陷入了彻底的迷惘之中。

  陛下亲自领兵,去平定潜入城中的贼敌吗?可是为什么放眼望去,却寻不到他的九斿白纛?

  “陛下,哪去了?”伯颜拎起一个兵丁,怒声问道。

  “不,不知道。陛下只是留下我等几个,等候元帅归来。”

  伯颜扔下被提起的兵丁,茫然地看向城前已经混乱不堪的战场。

  想让已经与敌兵交错混战的军队,从战场上脱离回到城中,本来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现在,竟然得不到城头一弓一箭的支持!

  城内城外,喊杀声、吼叫声、哀嚎声、悲鸣声,与飚飞的鲜血、滚滚的浓烟、斗乱的扬尘,死死的纠缠在一起。

  在那一瞬间,伯颜耳朵轰鸣、眼间一黯,失去了任何的听觉与视觉。

  大势,已去!

  ……

  “潭州战报——”

  陈耀手上捏着一份情报,大声叫喊着直接闯入临安城外的中军大帐。

  帐内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盯住陈耀高举的右手。

  “直接念出来吧。”赵权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所有的战事、数十年的辛苦,也许都到了该结束的时刻。

  陈耀抖了抖手中的情报,清了清嗓子,念道:

  “昨日凌晨,我军利用在撤离潭州时挖设的地道,于潭州南城墙之下,埋设火药三百斤,炸毁城墙二十余米。

  趁元军慌乱的时候,踏白军利用另外的地道,直接潜入潭州城内,焚其大半粮草。

  内外夹击之下,大败元军潭州主力。

  此战斩杀元兵三万余人,俘两万余,其余溃逃。”

  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惊喜之色。

  欢呼声在帐内同时响起,胜利终于来了!

  “但是——”陈耀拉长的语调,让大伙儿心里一紧。

  “忽必烈与他的五千亲卫,在城破之前已经逃离潭州西去,未能及时阻挡。李毅中军长,自请国主责罚。”

  忽必烈跑了?

  大帐之内,兴奋声突然平息,片刻之后又响起埋怨的议论声。

  “怎么会让忽必烈给跑了?”

  “李毅中派人去追了吗?”

  “也不能怪李毅中,兵力有限,估计他根本腾不出人手,围死潭州。”

  “忽必烈亲卫军,无论装备还是战力,在元军中都是首屈一指,他为什么不留下死战?”

  “粮草焚毁大半,就算得一时之胜,忽必烈终究还得放弃潭州,如此也好!”

  “我觉得,还是得不惜一切代价,追杀忽必烈,否则必将留下后患!”

  待得众人停止了议论,赵权才摆摆手,说道:“跑了就跑了吧,告诉李毅中,此战有功无过!”

  “他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肃清潭州周围溃逃的元军,以及处置投降的俘虏。同时,责令李毅中,安抚好共同参战的宋军。

  告诉李毅中,既然让他负责潭州之战,就不要有所顾忌,他可全权处置各项事务。

  但是,明年开春之后,荆湖南路的春耕,必须得到全面的恢复。所需一切的人、财、物,尽可能予以满足。

  在此前提下,若有余力,可派遣一支军队,尾随忽必烈向西。不可与之缠战!”

  刘秉忠笑着问道:“国主,这是想让忽必烈先往云南探路?不怕忽必烈在云南坐大吗?”

  赵权满不在乎地说道:“当初,元军兵力数倍、数十倍于我时,我尚且不怕。更何况现在不过万余残兵。”

  “我倒是希望,他真的可以在云南立足,说不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

  “可是,真的不管忽必烈吗?”陈耀犹豫着问道。

  赵权摇了摇头。

  “平定天下,我不是为了忽必烈。

  抛弃中原百姓之后,忽必烈不过是一个实力有些强横的贼寇;抛弃江南之后,如今无非一个落魄的流寇。

  不追也罢!”

  一个流寇?

  刘秉忠看着赵权,心情无比复杂。

  一个自己曾经倾力扶持的君王,一个准备问鼎九州的蒙古天骄,如今却沦为了一个流寇。

  自己是该感到懊恼还是该觉着庆幸?

  确实,早已被漠北蒙古人视若叛族的忽必烈,没了中原汉人百姓的支持,没了江南财富的支撑,哪怕顺利逃到云南,又能翻出什么波浪?

  赵权挥了挥手,似乎把滞留在大帐之中,忽必烈的最后一丝影响驱散。

  “现在,咱们可以集中精力,开始对付临安了!”

  十天之后,从潭州与饶州押解而回的一些元军将领被送入临安。

  忽必烈不仅放弃了临安的守军,也放弃了饶州的军队,更是在潭州城破之前,弃数万依然在战场上苦战的士兵率先逃离。

  得知这些消息的临安元军,彻底丧失了最后的斗志。

  而在诸多手段尽用之下,谢太后被迫再次发布投降诏令,愿意放弃皇族身份,只求一个平民的身份与待遇。

  荣王赵与芮与少数故宋王公大臣,依然在四处串联、说服守军,坚持要求大权国答应他们的条件。

  这些人的行为,终于激怒了大批已经断粮的临安百姓。

  一场突发的爆乱之后,临安,降了!

  【全书终】

  


  https://www.biqugecd.cc/89520_89520980/6404693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