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第417章 416洋姜

第417章 416洋姜


第417章  416洋姜

        现在天已经冷了,唐植桐午饭吃的泡饭。

        开水泡了两个从家里带的窝头,就着从家里带的咸菜条,没有去食堂打菜。

        季节原因,食堂的日子也不好过,否则学院也不会削减学生的定量了。

        这种吃法已经持续了好几天,所以唐植桐才会想起喝羊汤来,开水哪有羊汤香?

        下午上课的时候,唐植桐除了赶作业,还做了一份押运科的考勤。

        眼下大多数单位都差不多,每个月的工资变化都不大,基本就是抄一份。

        昨晚已经跟小王同学请过假了,今天不用去接她。

        放学后,唐植桐没在学院里多待,收拾好东西,准备去一趟押运科,把工资表交给方圆。

        连同工资表在内,一同交给方圆的还有两根猪蹄。

        “哎呀,你这让我说什么好。”方圆看到猪蹄真的是百感交集,毫不犹豫的掏出一块钱,塞给唐植桐。

        “还是圆哥爽快,我得给您个处理价。”唐植桐接过钱,从兜里找出来五毛,递向方圆。

        “行了,别来这一套。真当我不知道多少钱啊?”方圆瞪了一眼,没收,为了让老三吃好,他最近没少下功夫,什刹海边、城外的集市都有他的身影。

        什刹海边已经很难买到大点的鲫鱼了,城外反倒还好一些,至于猪蹄,城外没有,城内也不容易买到,托人买上一副,价格差不多,却不如手里这俩壮硕。

        “那我可收起来了。”见方圆不要,唐植桐将钱收起来,掏出一包大重九,沿着上方的封口拆开一半,在烟盒屁股上弹两下,将烟往方圆那边一递。

        “嚯,大重九,你这抽烟的档次越来越高了。常听人说,这还是头一回抽。”明黄色烟盒非常显眼,作为一个合格的烟民,方圆即便是认不全烟盒上的字,但名字不会叫错。

        大重九刚开始叫“重九”香烟,诞生于1922年,创始人叫庾恩锡,是华商亚细亚烟草公司出品。

        1929年,在坚持了7年以后,庾恩锡因资不抵债不得不将“亚细亚”申请停业。

        后来,到了1943年,云南纸烟厂成立,开始生产“七七”牌卷烟,同时重新生产“重九”品牌,使其成为“爱国烟”、“抗日烟”。

        时间来到47年5月,云南人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云南纸烟厂成为其下属企业。此时的“重九”,注册商标为“人企”,所以烟盒上有“人企”字样。

        1949年6月1日,原北大副教授苗仲华出任云南纸烟厂厂长,此时云南纸烟厂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苗仲华上任以后,授权李奇漠要求昆明美术界著名人士廖新学、严峻等人,对“重九”烟标进行了修改设计,并在“重九”前面加了一個“大”字。

        “大重九”这个我们无比熟悉的名字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再多说一句,1950年庾恩锡自杀身亡,他有个儿子庾家麟此前举家去了对岸,后来生了个儿子,叫庾澄庆。

        “嗐,我看上面印的这标语挺好,买来尝尝。”唐植桐指着烟盒上的三行小字,给方圆看。(见下图)

        “什么足,什么力,什么上……”方圆盯着那三行小字开念,敏感性还是有的,瞬间联系起来,恍然大悟道:“哦,我知道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

        “全对,一个字都没错。”唐植桐不禁为方圆鼓起了掌。

        “一边去,天天听广播,耳朵都熟了。”方圆挥挥手,有些不好意思。

        “圆哥,是耳熟能详吧?”唐植桐嘿嘿一笑,方圆是个会用成语的。

        “对,对,就是这个词。要不说是大学生呢,懂得就是多。”方圆抽着烟,夸了唐植桐一句。

        “我就当圆哥夸我了。”唐植桐笑笑,这个词不用读大学,小学读完就能认识。

        “本来就是夸你,不过这烟不大行啊,没劲。”方圆吧咂吧咂嘴,给了个评价,将放在桌子上的烟拿起来递给唐植桐。

        “得,那我收着。”唐植桐知道这是方圆不想占自己便宜,也就没再客套。

        唐植桐是故意买的大重九,他当然知道这烟很柔,图的就是这个顺喉的感觉。

        其他烟抽多了,嗓子会不舒服,几个牌子轮换着抽,就会好很多,尤其是这大重九,口感调教的非常棒,关键是价格也不算高。

        别看几十年后,大重九的售价比华子还要高,但现在只是乙一级无过滤嘴烟,跟大前门一个档次。

        再加上这种带有特色标语的烟盒,下去几十年,光这套烟盒就能抵过这盒烟的价了,不一定赚,却也赔不了。

        跟方圆聊了一会,唐植桐又处理了一下这个月攒下的票据,才在下班后回家。

        刚走出火车站员工通道不远,唐植桐就看到一群人围成一圈,旁边停着好几辆自行车。

        国人嘛,最爱看热闹。

        小区里有个吵架的,楼上高层的住户得拿上望远镜,一半身子探出窗户吃瓜,就连唐植桐养的狗也会前脚站在窗台上叫上两声助兴;

        楼下邻居摔个杯子,都得躺地上将耳朵贴地板上听听动静;

        大学里面要是碰见个表白的,围观的比当事人都激动;

        如果有直播抓小三或者俩女的撕衣服的戏码,AUV,那可就热闹了,拿着手机看压根不过瘾,得开着车去现场观摩学习;

        就如这会陪孩子上课,在等待区码个字,都有老太太探头,想瞧瞧写的啥,这是不付费就能看的??

        当然,唐植桐也不能免俗,将自行车停在外围,挤进去一探究竟。

        人群里面没有人吵架,也没有人扒衣服,是个推着小车卖洋姜的老农。

        洋姜一听就是个舶来货,也叫菊芋、地姜、鬼子姜,百分百外来入侵物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寒耐旱不挑地。

        洋姜块茎可食用,采收后埋入土中很长时间都不会坏,主打一个脆,吃起来没啥滋味,大多时候用来喂猪,但今年情况不同了。

        唐植桐听旁边的人讨价还价:“花钱买行不行?”

        “不行,只用粮票换。”老农有些拘束的搓搓手,很坚决的摇头拒绝道。

        眼下集市已经被取缔的差不多了,城里能买卖的地方也不多,显然老农是个有经验的,咬死了只换不卖,买得没收,换则平安无事。

        而围观的大部分都是火车站的职工,待遇比一般工厂的工人要好很多,兜里不差钱,但要说粮票,就得掂量一下了,谁都缺那几张纸。

        “这玩意以前就是喂猪的,没什么滋味,你还换这么少,再多点。”那人不死心,继续讨价还价。

        老农被质疑后也不吭声,将手揣进衣袖,只是摇头。

        一时没人出声,唐植桐开口问道:“大叔,怎么换?”

        “一斤粮票换五斤。”农民见有人打茬,立马回道,生怕唐植桐不买,又补充道:“不用加钱。”

        <div  class="contentadv">        “就这换法,你还想加钱?一斤粮票都能换五斤白薯了,那可是粮食。”刚才问能不能买的大哥开口讥讽道。

        农民看他一眼,还是不回话,不动如山,任由他嘲讽。

        “粗粮票就行,对吧?”唐植桐不愿瞎耽误功夫,开口与老农确认道。

        “嗯,粗粮票就行,给我细粮票也是糟践了。”老农一听这话,就知道有戏,看向唐植桐的目光里多了三分炽烈。

        “行,那来十斤吧,您可得给够秤。”唐植桐边说边往外掏粮票。

        洋姜好不好吃,得看在谁手里加工,家里就那几样咸菜,天天吃也腻歪,唐植桐换个口味试试,何况腌制洋姜成本并不高,这玩意腌制的时候不用油。

        “好嘞,绝对给的高高的!”老农把手从袖子里抽出来,手上满是老茧和皴裂,却一点都没有影响动作的麻利。

        “你这洋姜上有泥,可得高高的。”在一旁看热闹的人中,有给唐植桐帮腔的。

        老农知道,这些都是有打算要洋姜的,帮眼前的年轻人讲价,就是帮他们自己讲价。

        其实,洋姜是洗过的,略微带些泥而已,没有那么夸张。

        守着一帮人,老农也很讲究,将洋姜放在称上,平平的十斤半,展示给大家看。

        唐植桐没二话,张开网兜,待老农将洋姜倒进去后,痛快的将两斤粗粮票递给了他。

        有了唐植桐打样,老农后面的交易就顺利了很多,不过这跟唐植桐无关,他挤出人群,骑上自行车往回走。

        依旧是自家大门下,唐植桐从空间薅出来很多柈子,直接扔到地上。

        大门并不宽敞,连唐植桐的自行车在内,一共三辆,既然都回来了,唐植桐就顺手关上了门,自家有吃有喝,还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吧。

        “妈,我买了点洋姜,一会洗洗腌点咸菜吃。”唐植桐先是将网兜拎到正房,虽然洋姜是洗过的,但上面还有些泥点子,腌制之前还要再洗一下。

        “有日子没吃了,我先洗洗。”张桂芳正在纳棉鞋,将放在头上蹭油的大头针扎在了鞋帮上,就要着手洗洋姜。

        “妈,我洗吧。”小王同学停下辅导凤芝,说道。

        “谁都跑不了,凤芝,一会再写,先扒上四五头蒜。”唐植桐顺手将墙上挂着的蒜辫拿下一挂,放在了地上。

        由于容器要钱,这年头很多东西都是编起来挂墙上存储,玉米是这样,蒜是这样,辣椒也是这样,农村如此,城里也不例外。

        “就知道使唤人,你干啥?”凤芝不满的嘟囔一句,腌咸菜嘛,她不喜欢吃,若是换了肉,绝对是一等一的积极。

        “嘿,你这丫头,还攀比上了。我买了些木柴,不得垒起来啊?”唐植桐赏了妹妹一个脑瓜崩,也不待她反应,直接出了门,得赶紧将木柴收拾好,一会吃完饭腌洋姜。

        唐家没有小棚子,这些木柴只能堆在南墙根下面,唐植桐仿照着唐文邦家码柈子的样子进行堆积,不敢说跟大伯家一样多,起码也得断断续续薅出来五分之一吧?得够今年厢房过冬用的。

        码完柈子,唐植桐又将原来风吹日晒雨淋的老木柴拿到厢房,先把这些老玩意烧掉,省的在那边放着腐烂变质。

        火箭炉不光有火力旺的优点,火势上来的也非常快,省时省力,除了费柴外,几乎没有缺点。

        晚饭稀松平常,窝头、稀饭、两个菜,一个香椿咸菜,一个芥菜疙瘩咸菜条,唐家跟王家不同,几乎不会买六必居的酱菜。

        吃完饭,唐植桐咔咔的开始切洋姜、生姜、辣椒、蒜瓣。

        洋姜的个头不大,只要洗干净,不用去皮就能腌。

        洋姜有个特性,生吃很脆,腌后也很脆,哪怕在咸菜坛子里住上一年,捞出来还是脆的。

        唐植桐看上的正是这个脆爽。

        也许是因为洋姜本身成分的原因,虽然很脆,但不容易腌进味,所以唐植桐切的就比较薄。

        家里没有空置的咸菜坛子,唐植桐将目光盯在了和面的盆上,将仅有的两个盆拿出一个,腌洋姜咸菜用。

        有人说腌洋姜,需要将洗后的洋姜先晒上个两三天,其实这个得看个人对脆感的接受程度,晾晒后的会偏软,不晒的偏脆。

        “妈,时间不早了,我去厢房熬料汁,那边火力旺,早弄完早休息。”唐植桐切完洋姜,打算拿着锅往厢房去。

        火力旺只是一个借口,真正原因是唐植桐想偷偷往里加点料,家里从副食品店打来的酱油品质不行,调料不过关能腌出什么好咸菜?

        “行,我帮伱拿?”张桂芳没反对,而是试探的问道。

        自从儿子结婚后,如非必要,张桂芳是不去两人的房间的,非常自觉。

        “妈,您歇着,我帮着打个下手。”小王同学正巧闲着,主动接过了这个差事。

        来到厢房,唐植桐往炉灶里加上几块柴,把锅蹲坐在炉子上,就吩咐小王同学去拎壶水。

        拎水也是假的,主要是为了让她不在场,好从空间往锅里薅酱油。

        等小王同学回来的时候,锅里已经放入了酱油、冰糖、花椒、八角、香叶、盐。

        十斤洋姜,配一斤半酱油,二两冰糖,其他调料多少放点,意思意思即可。

        除了这些,当然少不了水,水的多少要看容器有大,能将洋姜漫过即可。

        小王同学除了取水,其他时候都在一旁看着,好像学会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

        “行了,走,倒盆里就成了,明后天就能吃。”唐植桐也不待煮熟的料汁凉透,对于洋姜来说,凉热区别不是很大。

        “我看你切辣椒了,不会粘上辣味吧?咱妹妹可不能吃辣。”小王同学刚才留意到丈夫将辣椒、姜片、蒜片一股脑的都放在了洋姜上,于是问道。

        “放心吧,洋姜不吃味,腌不进去辣味,混着泡没问题。”唐植桐两手端着锅,出门口还不忘嘱咐小王同学:“敞着门吧,散散味。”

        唐植桐来到正房后,将熬好的料汁一股脑的倒在盆里,不用密封,也没有倒白酒。

        无论是密封还是倒白酒,都是为了不让料汁变质长白膜,唐植桐打算将这些洋姜分一些给岳母那边,剩下的不出一个星期就能吃完,就没浪费白酒。


  https://www.biqugecd.cc/86355_86355021/18104516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