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他
九天神皇小说推荐阅读:
遮天
天官赐福
AWM[绝地求生]
万古神帝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道君
雪鹰领主
重生:官运亨通
官神
冰河末世,我囤积了百亿物资张奕方雨晴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六年四月五日夜九时三十四分,我站在天安门广场纪念碑的须弥座旁,就着身旁一位姑娘打出的手电筒光,正抄着一张刚用胶布粘上不久的抗议压制悼念周总理活动的七言诗。这时的天安门广场,不但已经没有了雪山银海般的花圈,而且,经历了白天一系列激昂的场面后,笼罩着一种大雷雨前的郁闷气氛。尽管如此,纪念碑附近仍旧不断出现新张贴的诗词,而且,一些包括我这样愿把历史见证人的职责承担到底的革命群众,还在那里积极地坚持着针对“三人十只眼”的抗议活动。我还没抄完那首诗,忽然,身后有个小伙子大声地提醒说:“注意,那些披棉大衣的家伙甩掉大衣了!”
我和肩靠肩的几位抄诗者同时回过头去,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陡然,本来故意搞得灰黑一片的广场,每个灯柱上的所有圆灯猛地全亮了。
这时已是九时三十五分。
我本能地随着激昂的人群转身朝广场西南角跑去。正当我被愤怒和惊愕弄得几乎发狂时(我虽然估计到会有比白天更严重的压制,但万没想到从一百米外扑来的黑影竟赤裸裸地举着粗大的棍棒),蓦地,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一个穿着蓝工作服的小伙子跳上了前面的灯柱,他双脚紧攀,左手紧抱,右臂猛烈地挥舞着;我一辈子忘不了他那朴素的短发下,被真理之光照亮了的那张涨红的脸,特别是那双闪着无畏光芒的眼睛。我和身边一同奔跑的人不由得奔向他所在的那根灯柱,这时虽然灯柱上的广播喇叭中讽刺性地轰响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乐曲,我们却仍能听见他指着纪念碑呼出的声音,那声音即使在我们这一代人死去化为尘土之后,相信也会存留后世的——听:“他们这样不行!不行!不行!我们要斗争!斗争!斗争!从1840年以来,从1919年以来,从1921年以来,从1949年以来,中国老百姓争取的是什么?什么?我们争得的不能丢!失去的必须夺!没有的必须创!……”
这时传来了第一批残暴的踢打声和惨叫声。“冲出去啊!”是他在喊?是周围的人在喊?是我在喊?记不清……
也许是残暴的歹徒一时疏忽,更可能的是被集合去的并非全是冷血动物而有意“网开一面”,我和五六个“幸运儿”竟得以冲出了包围圈。
回到家里,我气愤得一阵阵打颤。我恶心,我想吐。爱人一旁安慰我,但我只锐利地射了她一眼,便不再看她。她虽聪明,却太善良。她猜到了压制,却绝对想象不到带血的棍棒。
披着爱人送到肩上的旧呢大衣,我呆坐了整整两个小时。爱人把我抄来的诗文,同前几天我俩已经誊好的诗文合到一起,搁到了装大米的陶罐的底部。我听见她做这件事的声音,却没有跟她说一句话。爱人办完了这件事,便和衣在床上倚着,先是望着我发愁,后来实在熬不过,合眼发出了轻轻的鼾声。
我的思绪从冷冻般的愤怒,逐渐化为针扎般的痛苦,又转为沉重的思考,最后,却只剩下了那灯柱上青年的形象,和他那每个字都有千斤般重的激昂号召。
我是个业余雕塑爱好者。我觉得心中已经屹立着一尊无比壮美的塑像,我完全忘记了有被追捕的可能,我不想吃,不想喝,不想睡,只想立刻把心中的这尊塑像再现出来。我忽然产生了一种感觉,就是我负有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我必须完成这尊塑像,不管我需要冒着多么大的风险。
当爱人惊醒,走拢我身边时,我手持的画板上已经出现了最初的草图。那攀着灯柱扬臂疾呼的青年形象,一下子就攫住了爱人的全部身心。
“谁?”她双手搭在我肩上问。
“他!一个英雄!一个大家都应该记住的人!”
是奇迹也不是奇迹,我一直没有被捕。被“***”控制的公安局派人去厂里查过我,党委并没有专门商量过如何应付这种事,但他们面对公安局拿来的明明有我侧影的相片,却个个表情自然地否认厂里有这么一个人。合同医院的大夫在这事发生后的第二天,便一反常规地来我家“出诊”,并给我留下了长休的病假条(大家也知道我确实有慢性肾炎);街道治保主任陈大妈见着我总是慷慨地报之以真诚的微笑,唯一对我不满之处,就是屋里既乱搁着那么多的铅丝、木条、胶泥,为什么不养成拉上窗帘的习惯,以免“有碍观瞻”。
在这“病休”的时间里,我废寝忘食地工作着。塑像已具雏形。偶尔有生客来家,问道:“你这又塑什么呢?”
爱人总是抢着回答:“架线工。”
熟客来了,我就拿出设计图,请他们看,一边小声地传达着他的召唤。
厂里的几个小伙子轮流来当模特儿,搂着我那小平房里的旧木柱子摆姿势。我总是不满意他们,常常说:“都不能传神。应该找到他,请他自己来。”
“是呀,该找到他!”爱人这么说,同志们这么说,我也这么说。
但是,在那阴云四合的岁月里,到哪儿去找他?他在哪儿呢?也许,在监狱的铁窗中;也许,像我一样,在某个隐蔽但并不消沉的角落,也许……不敢往下想了。
我们的估计从方向上看总是正确的,但我们的估计从程度、速度上看却总还是显得保守。我以为起码还得“病休”上一年,才有可能到市公安局门口晒晒太阳,没想到仅仅半年以后便云开雾散。
“我恢复了上班,在宣传科里又成了个忙人;我和爱人一块大摇大摆地去逛王府井;我对每一位来家的客人,无论生熟,都乐于揭开盖在未完成的塑像上的白布,请他们代拟除了《架线工》以外的任何恰当题目……”
我开始积极地寻找他。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七年一月八日下午二时许,我徘徊在天安门广场的木板墙边。因为纪念堂正在动工,所以出现了这样一道木板墙。木板墙上贴满了大字报和小字报,还有童怀周编辑、油印的《革命诗抄》。人们的情绪是复杂的:为打倒“***”后能畅快地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感到欣慰,又为*****未得平反和***同志未能恢复工作而感到焦急、充满期待。
我不仅仔细地阅读每一份贴出的文字,而且,还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由西向东,由东向西,仔细观察着前来这里的第一个小伙子——我想,如果他还健在,他一定会到这里来。啊,这些小伙子们,他们的面容多么严肃,从他的眼神就能看出,他们那火热的胸膛里,跳动着一颗颗拴系着祖国、民族命运的红心……当然他们里面也有一些平凡的,乃至于有明显弱点和缺点的人。有的脸上长有粉刺;有的曾为很无谓的事情同别人吵过架,脖子上的筋胀起老高;有的至今写一篇千字文还总要出十来个错别字;有的早上爱睡懒觉;有的在电影院里偷偷吸烟;有的总爱不合时宜地对别人开玩笑……但是在这天安门广场,面对着与整个祖国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场面,大家的心弦共鸣了,步伐趋向一致了;青年人自觉地摆脱了庸俗和浅薄,诚挚地思考着历史提到他们面前的艰深而复杂的问题……我望着他们,一个个检验着他们,虽然我没能找到他,但我不应当失望,我发现了一条规律:当一个人为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思考的时候,即使他原本其貌不扬,其神态也总能焕发出一种异样的端庄肃穆的光彩,令人产生美感,令人愿意亲近……我要摄取这诸多小伙子的共同神髓,赋予他的塑像以旺盛的生命……
我没有等到他,却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消息。在广场东侧的马克思像下,一位熟人告诉我,因*****而被捕的青年中,已有一些人获得了释放。他告诉了我一位被释放的小伙子的姓名住址,据说,这位小伙子正是因为公开演讲被捕的。
我想,这应该就是他。我气喘吁吁地按地址找到了那条名称古怪的小胡同,这条胡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仍是硬邦邦的黑土地面;我迈进了一个古老的小院,同北京无数的小院一样,由于十八年来建筑业处于可以理解、但不可原谅的状况,人们只好“自力更生”,到处是蘑菇般的自盖小屋;全院起码有七八家人,却仍然只有一个公用自来水龙头。我呼唤着英雄的名字,小西屋的门开了,有声音请我进去。
我一眼就看出那不是他。我面前的小伙子尽管年龄上同他差不多,大约有二十三四岁,相貌却完全不同:头发蓬松,鬓角留得很长,穿着颇为讲究……但架着一对木拐。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他的印象并不好。他显得疏懒和慵倦,完全没有我预先臆测中的那种雄姿英态。
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说明来意之后,我不免问他:“你是为什么被捕的呢?”
他淡淡地说:“他们说我发表了反动演说。其实,我不过是大声议论了一阵。”
他似乎没有兴趣重述那些议论。我也就暂且不问。我环顾着他家的小屋,只有十二平方米的样子,简朴而整洁。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我妈。她是个会计。她有冠心病,身体不好。”
“你被捕以后,她一个人可怎么生活呢?”我不禁同情地问。
没想到,他反而微笑了,精神一振地说:“怎么生活?从某些方面看,她生活得要比以前还好!因为,自从我被捕的第二天起,我们单位就不断有人来,有的留下一捆芹菜,有的撂下两个果子面包,有的来了就抢着洗衣服;还有一天,来了四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姑娘把妈妈拉去逛天坛,等妈妈回到家,屋子整个重新糊了顶棚,喷了墙壁,样样东西都掸过、擦过,炉子上的铁壶也用去污粉擦得锃亮;在北墙上,还挂上了一张新的周总理像,是挺少见的一个镜头:跟陈老总、贺老总在一起参观展览,胳膊抱在胸前,笑着……妈妈望着这一切,先是微笑,然后就坐在床上,哭了……”
我望着那张仍旧挂在北墙上的照片。我也想笑,我也想哭。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但平凡的人在推动着历史,平凡的事反映着人心的背向。
看来,我不应当执拗地把眼前这样的青年当作超人的英雄去看待,那样,我反而会求全责备,反而不能发现他们心灵中最美丽、最高尚的东西。
我改变了采访式的态度,同他闲聊起来,像面对着火车上恰好坐在对面的旅伴,像面对着新结识的朋友。
他终于告诉了我,他在天安门广场的演讲的全部内容;那据以定罪的核心部分不过是这样一段话:“我们就是要周总理宣布的那四个现代化!大伙想想吧,今天我们的生活不但没有向前发展,还出现了倒退。原来北京有多少个电影院、戏院?现在又有多少?原来能有多个电影、多个戏看,现在能看到几个?原来北海、景山咱们都能进去玩,现在能吗?原来公园有茶座,能坐着喝壶茶,现在呢,退化为站着喝大碗茶了!原来喝啤酒一律给玻璃杯,现在呢?给粗瓷碗!原来汽车、电车上给老人小孩孕妇让座是平常的事儿,现在呢?有的年纪轻轻的小伙子,照样不让!原来吃酸奶撂下两毛钱就能吃,现在得先交五毛钱押金!原来订下牛奶给你送到家门口,装进小木箱,现在得天不亮跑老远去排队领!……同志们,这都是为什么?都是因为《文汇报》的那几个黑后台,批什么‘唯生产力论’,不许咱们过好日子!他们真是好话说尽、坏事做绝!……”
就为了这样一段话,他被关押了九个多月,进去就遭到毒打,因为他也姓邓,所以打得格外厉害。最后他脊椎被打坏,造成了现在双腿瘫痪。
我和他畅谈了两个多小时。当我们告别时,几乎已经成了莫逆之交。
他架着双拐把我送到门口,用下巴点着狭窄的胡同和陈旧的灰瓦平房对我说:“不能让这一切再这么落后下去!咱们应当有更美好的生活!我为什么想说说心里话,想踏踏实实做点事,为的就是这个……”
他眼里闪着晶莹的光。停了停,他又说:“党中央好,咱们有希望了。可喝啤酒暂时还得用粗瓷碗,真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也不那么容易,该做的事很多……咱们都好好干吧!”
回到家,我把见到的人形容给爱人听。我并不讳言他的缺点,比如性格不够开朗,哲学知识还不够融会贯通,说话时常常啃手指甲,但他肯定是一个思想高尚、敢于为真理而牺牲的青年。是的,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而完美的苍蝇只不过是苍蝇——小邓这样一位青年,胜过一整打小节无疵,但就是不敢讲真话,不敢对祖国未来负责的庸人;何况小邓他们还会不断成长、前进……
被释放的*****受害者越来越多,我通过小邓帮忙,几乎找遍了每一位志士,但是,我没能找到他;我把他的形象讲给他们听,甚至请他们到我家观看接近完成的塑像,他们都说似乎见到过这位英雄,但又无法落实他究竟是谁、究竟能在哪儿找到他。
我常常半夜、半夜地修改着他的塑像,我觉得我们结识的这些新朋友的身上,都有他的影子,包括外形同他迥异的小邓,也向我提供了他的某些气质。
爱人帮助我分析,既然被捕入狱的人里没有他,那么,那晚他一定也冲出了包围圈,我应当换个角度,再从未被捕的*****参加者中去寻找他。
一个春雨淅沥的星期天,我得到一个重要的线索,据说某出版社有位编辑,在“四五”那天,曾在灯柱边有一桩感人的事迹;告诉我这线索的人语焉不详,因为他也是辗转听说。
星期一上午,我打着雨伞,找到了出版社,果然有这么一位编辑,但那绝不是他,因为站在我面前是位身材苗条、皮肤微黑、足蹬雨靴的年轻姑娘。她正为一篇什么稿件同别的编辑同志冲动地争论着,很忙,听到我发出的“找唐编辑”的声音,这才转过身来,盯了我一眼,大声地问:“找我?送稿子来的吗?”
我犹犹豫豫地说:“不……我找一位姓唐的男同志……”
“没有。”她干脆利落地说:“全编辑部只有我一个人姓唐。”
说完,她就打算扭回身,继续同刚才的争论对象接着争论。我忍不住叹了口气。也许是我叹得太重了,引起她的好奇,她在欲扭未扭之际,忽然又稳住身子,瞪着我问:“你有什么事吗?”
我便把为什么来这儿的原因说了。说到我那未完成的塑像,我不禁激动起来。
她和同屋的编辑们都睁大眼睛听我讲述一切。我刚说完,原来同她争论的一位戴眼镜的男同志便指着她说:“你也不算白来。她确实有段灯柱下的事迹!”
她却把手使劲一摆,皱着眉头,甩着嗓门对那位男同志说:“算啦!我那算什么事迹!”
我诚恳地表示,为了塑造好他的光辉形象,我要广泛地汲取滋养,所以最好也能听听唐编辑的事迹。
她的两位同事便开口对我讲述起来。她不劝阻了,“乓”的一声搬一把椅子,放到我身旁,我也就坐下了。
她的同事们告诉我,事情是这样的:四月五日清晨,她来到天安门广场,发现在一根灯柱下“执行任务”的便衣,是她的一个表弟,便愤慨地走过去对他说:“你听见‘还我战友,还我花圈’的呼声,就一点也不动心吗?你看着我的眼睛,你看着!告诉你,要么,你们俩(当时,她表弟身旁还有另外一个便衣)把我逮走;要不,你们俩就下个决心,站在大伙一边,甭干坏事!”后来,他表弟和那个同事果然想方设法把自己调换到广场之外,终于没有作恶;她呢,待他们走后,便在灯柱上贴出了三首悼念周总理、抗议收花圈的《浪淘沙》……
“你知道吗,”戴眼镜的男同志讲完补充说,“前几天我们为了准备编辑《天安门诗抄》,去公安局搜集材料,他们给我们看了不少当时作为‘现反’材料的相片,其中就有她贴在灯柱上的那三首《浪淘沙》,边上注着‘此案未破’。……当然,这本诗抄我们编是编好了,看来眼下还出不成。”
“可是早晚有一天,党中央会批准我们出版的!”唐编辑用拳头一击椅背,充满信心地说,“我们要把字体、版面搞得和谐端庄一点,把题头、尾花搞得带劲一点,要超过群众自己编印的水平!”
我望着她,望着同屋的几位平凡的编辑,心里忽然非常感动……
回到家,我把这位唐编辑的事讲给爱人听,并把她的速写像拿给爱人看,爱人端详着她的像,赞美说:“你画得好!画出了神气!把这双眼睛塑上去吧!我不喜欢有眼无珠的洋式塑像法!”
当夜,我修饰着塑像的头部,反复“点睛”,这时,许多双眼睛相继出现在我的眼前,既有她的,也有小邓和小唐,以及那许多志士的……啊,是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是对什么的向往,对什么的追求,使这一双双的眼睛里,闪动着那么撼人心弦的火焰?
我没有灰心。我继续寻找着她。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他!
又过了一年。丁香花谢了,马缨花开过,枫叶开始泛红,槐叶纷纷飘落,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北京市委作出了决定:*****完全是革命行动,应予彻底平反!《人民日报》刊登了《*****真相》的长篇报道……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午九时许,我站在王府井大街南口报亭外的长队中,等候买到一份载有《*****真相》的《人民日报》。当我终于买到报纸,正待展报一睹为快的刹那,猛地发现了一个小伙子,他在我前面十八米外侧身而站,正在看新买到的报纸。啊,那正是他!我像扑向一个久别重逢的亲人,几步冲到他的身前,拍了他肩膀一下,兴奋地喊出:“嘿!”
他扭过身,正对着我,脸上充满惊讶的表情。
“我找到了你!”我不让他插话,一口气解释了起来,从两年前四月五日晚九点三十四分讲起,一直讲到我那已经修改得臻于完善的塑像。
这时,已经起码有十来个人围住了我们。大家听着我讲述的一切,不时朝他望去,眼里充满了钦佩和欢欣。
谁知那小伙子听完我讲述的一切,认认真真地反驳说:“那不是我。我真惭愧,当天晚上七点我就离开了广场了……”
我知道这一定是他在谦逊,许多围在四周的人也帮我劝说他:“你就承认下来吧!”“你就抽空去他家一次,让他照着你完成那个塑像吧!”……
他却激动得摆手,连连对我说:“不是我,真不是我……不过我很愿意向他学习!……”
瞧他那神气,又确实不像是谦逊。我疑惑了。
“那么,他是谁呢?到哪儿去找他呢?”我喃喃地说,过细地观察着眼前的小伙子,我看出来,这位的确显得比他年岁小,而且下巴似乎尖了一点。
眼前的小伙子望着我,爽朗地笑了,他右手敲着左手中的报纸说:“到处都有他。他是我,是你,也是大家!”
“对!”旁边一位戴眼镜的干部模样的中年人说:“谁讲真话,谁追求真理,谁就是他!”
另一位短发上别着环形发圈的女青年接口说:“谁爱中国,谁要‘四化’,谁就是他!”
好几个人都要求我重述一下他说过的那些话,于是我说一句,便有人重复一句:“……从1840年以后,从1919年以来,从1921年以来,从1949年以来,中国老百姓争取的是什么?什么?我们争得的不能丢!失去的必须夺!没有的必须创!”
“说得真好!”
“发人深省!”
……
我和那既陌生又熟悉的小伙子握别了,其他人也各自走散。我沿着长安街漫步了很久,阵阵微风拂过我发烫的面颊;我在天安门广场的观礼台那儿读毕了《*****真相》,心情非常激动,但对文章里没有写到他,不免多少有些遗憾;我朝纪念碑那儿走去,在“四五”那晚他攀住的那根灯柱面前站住,伫望着……我感到他的形象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耳边又响起了他那山呼海啸般的呼喊……
是啊,我们争得的不能丢!而一度我们却险些全丢了!
是啊,我们失去的必须夺!党中央带领着我们,已经夺回了多少?还剩多少没有夺回?
是啊,没有的必须创!我们现在没有的是什么?或者说,缺少的是什么?我们该不该去迎接那崭新而必需的事物?我们将怎样使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发扬光大?
回到家里,我再一次修整他那塑像。他显得越来越实在,越来越有光彩;我感到自己的灵魂,也被吸引着,就要融进他的塑像里去……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时半,我来到首都体育馆,出席*****英雄人物报告大会。他一定也来出席,他在哪儿?在**台上?在普通听众之中?在我身前,还是就在我的身旁?
我仍然没有找到他。但是我在**台一侧发现了小邓。趁报告还未正式开始,我走到他座位的侧面,招呼他:“小邓!可盼到这一天了,”我指指他胸前别着的大红花说,“多光荣!”
谁知他微皱着眉头,认认真真地对我说:“戴着这花我真脸红。我那天在天安门广场讲的那些话,牛奶啦,啤酒啦,境界其实不高。我现在在想,要不要‘四化’的问题解决了,可对‘四化’不能光有个朦朦胧胧的向往,得把‘四化’究竟是什么弄个清楚,得真刀真枪地为‘四化’作出贡献啊……我希望,将来有那么一天,我能因为真的为实现‘四化’立了功劳,戴上这大红花,那才真叫光荣呢!……”
几句话说得我心里直溅浪花。我一边回座位去,一边品味着他的话。说巧也不巧,在走道上,我迎面又碰见了编辑小唐。
“你也来啦?”我俩同时打招呼说。
“你还在塑他的像吗?”她问我。
我点点头,问她:“你还在编《天安门诗抄》吗?”
她下巴一扬:“早发稿啦!我现在要搜集新的材料!”
我指指**台上那一片戴红花的英雄:“是搜集他们跟‘***’斗争的事迹吧?”
“不。”她容光焕发地说,“搜集他们现在、今后怎么为实现‘四化’立新功的事迹和想法!”
我心里的浪花一下子涌起老高。小邓和小唐都在朝前看。他呢?如果我找到他,他会怎么跟我说呢?
我回到了座位上。报告会开始了。我听着发言,我的巴掌同几千个巴掌一样鼓得发红,我望着这群众的海洋,这革命感情的潮水,这真理的光海和历史的巨浪……
陡然,我眼里像添了盏灯,心里像竖了面镜。积蓄已久的意念像透镜聚焦般汇成了灼热的思想……
啊,我找到了他!
我悟出来——
他,就是人民。
他,就是科学。
他,就是民主。
人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义无反顾的奋勇前进。
马列主义、毛**思想的科学真理,要战胜一切伪革命的谎言。
社会主义民主和随之而来的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战胜封建法西斯专政,要消灭分裂与混乱、愚昧与僵化。
开完会回到家里,我对塑像进行着最后的加工。塑像的主体是半截灯柱,我缩短了灯盏与他身躯的距离;他的形象是大半个身躯,斜攀在灯柱上,左手抱柱,右臂挥动着;他大睁着双眼,那里面燃烧着真理的火焰,充满了对祖国繁荣富强的渴求;他大张着嘴巴,满脸真诚,激昂地号召着;塑像的底座,我处理成许许多多只伸出的手,在努力托住他的身体:有老人的手,有少年的手,有男人的手,有女人的手;有带老茧的体力劳动者的手,有比较纤细的脑力劳动者的手……
我反复修饰着这座塑像。我心中充满了狂涛般的激情。我真想向全中国的好人高呼:没有找到他的要找他!已经找到他的要了解他、热爱他、习惯他!我们要同他相依为命、永远也不能失去他!……
塑像已经完成,不日公开展出。
1978年11月24日夜匆草
https://www.biqugecd.cc/85773_85773249/650830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