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大明公务员 > 第四十五章 游牧与定居

第四十五章 游牧与定居


第四十五章      游牧与定居

        “如此说来,何大人是觉得蒙古是不能为朝廷所统治的,只能用羁绊之策?那么朝廷会何必费这么大的功夫去征伐啊?”曹国公语气淡然,问出一个问题。

        虽然说曹国公是朱元璋的嫡系,甚至在很多地方上与何夕交善。但是他对何夕得出这个结论,依然是非常不满意。

        因为如果按照何夕所言,直接否定了大明与蒙古战事的意义。既然与蒙古作战是毫无意义的。那么武勋们的功勋也就是毫无意义了。李文忠其实也是这几年在南京,之前他与徐达分别北上,掌管北平战事。

        虽然,而今一战是徐达主持的。但是下一次对蒙古的战争,就未必是徐达了。很可能是他。

        再加上曹国公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并不代表曹国公府没有自己的利益了。曹国公毕竟是武勋,他手下有一大帮将领。他也必须维护武勋们的集体利益,这与对朱元璋的忠诚并无多少冲突。

        何夕也知道这个问题必须解释清楚。

        要知道,洪武年间,以整个武勋集团来论,那是一个朱元璋都要掂量再三大集团。虽然其中有很多派系,也有朱元璋分而治之的企图。但是对外征战,是他们集团的利益所在。

        这可不是明中后期,文官们是依靠皇帝才有一点点与武勋制衡的权力。

        今日如果他真否定与残元的战争,今后即便朱元璋护着他,何夕今后在朝廷上也不好过了。

        凡事都要顺势而为之。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而且即便是朱元璋也未必愿意停下对外战事,毕竟这些武勋集团不对外作战,  恐怕也不会安分起来。再者何夕也不是反对对外扩张。

        何夕说道:“曹国公,当年元兵所过一片白地,荼毒生灵,所过之处,惨不忍睹,衣冠填于沟壑,百姓遗骨满川。此仇不可报。且不灭残元,则为大明之患。只有灭此朝食,才能让边疆万里息兵。”

        “只是有些事情,必须弄明白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不然非但长治久安之策不可得。大明将士血战所得,也只能白白放弃。”

        “现在问题已经很明白了。同样的一片土地,如果能够耕种,那么就能负担起朝廷官员,驻军,那么一片地方就能是朝廷的土地。而草原上,因为游牧的原因,  飘忽不定,即便占据草场,也只能为酋长所有,不能为朝廷所治,于是,朝廷强势,一时降服,一旦有事,犹如野草重生。”

        “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朝廷才能真正治理好草原。”

        “从成吉思汗以来,蒙古游牧之势,其实也在日益见衰。这里我生造一个词,就是生产力。指的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也就是产出食物,衣物,马车,铁器的能力。在蒙古之前,草原上的大多是游牧,而在成吉思汗一统蒙古之后,草原部落游牧的范围明显的缩小了。这是因为在此之前,游牧民族生产力不足,单纯依靠游牧。而在成吉思汗之时,有大量的农奴俘获进草原之中。有了额外的生产力补充,让他们对游牧依靠减少,从而缩小了游牧的范围。”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这几个方向,第一,草原上不单纯推行游牧制度,虽然我也知道在草原上种粮食,事倍功半,但是元代的史料之中,也表元朝的时候,漠北行省之中,有些地方也是可以种植粮食,作为游牧的补充。比如矿业,据我所知,草原上有很多盐湖,还有一些金银铜铁之矿。都可以为生民之计,第二,畜牧业也未必一定要游牧,可以将游牧变为定牧。这里面有没有这种可能?我想是有。第三,那就是从草原招募士卒。草原虽然广大,不过当中国一郡,全盛之际,也不过五百万之众。只需每年从专蒙古征召士卒,征战四方。让这些将士将来定居边疆各处。为中国守边。草原又何足为中国患?”

        “方才丁显所言,其实也是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好。”朱元璋说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日大明草原之策定矣。丁显所言,不过术也,何卿所言,方是根本大道。朕今日才知道,什么是国士无双。”

        朱元璋其实早就听出了何夕的用意。他其实将草原当做案例,将他后世分析方法,一点点透露出来。比如生产力这个概念,如果脱离实际因素,直接说的话,很多人都不明白。而今娓娓道来,反而能让信服。

        其实何夕也知道,自己说得有些偏颇,放在后世考试是要扣分的,不过这不重要,很多概念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解释。都是组建补充丰满起来的。

        他先将招牌打起来再说。

        朱元璋让何夕来国子监,就是这个用意,而今何夕上台,朱元璋岂能不捧场了。

        朱元璋如此一说,其他人也只能纷纷应和。

        不过,他们也觉得朱元璋虽然有些过誉,但是并不太过分,最少今日之后,大明对草原上的总政策已经很清晰了。虽然其中也有很多困难,最简单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沟通草原的驿道,元代在草原上有丰富的驿道体系,但是而今都不在了。重新修建并维持需要很多物资。而且要持续投入。在元朝的时候,元朝视塞外为根本,对塞北投入,不遗余力,以至于贫极江南,富夸塞北。但是而今不一样,大明还需要对蒙古维持这么大的财政投入,有需要吗?即便有需要,有那么多钱吗?

        这只是执行方面的问题。不能说,何夕总方略有什么问题。

        到了这里,朱元璋亲临彝伦堂也算是落下帷幕了。

        ------

        朱元璋的马车之中,何夕小心翼翼地在一边陪坐。

        朱元璋问道;“你们后世,就是这样决策的吗?”

        朱元璋首先感受到的这种决策的氛围。

        草原上长治久安,也是朱元璋心中一直思索的问题,其实,朱元璋手中早就有解决方案了。就是建立大宁都司,开平卫,东胜卫,等二十多个卫所。这也是原本历史上朱元璋所做的布置。后来被不肖子孙全部放弃的漠南卫所。

        正因为历史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朱元璋内心之中一直有些犹豫。

        而且在历史上,朱元璋从来没有注意过摸南草原与大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是的,漠南一带,作为草原,是水草丰盛之处。但是开垦的话,也就丰州滩一带,也就是东胜卫以及河套一带,有种植的可能,其他地方都不大行。

        历史上,朱元璋草率地下了决定。而今朱元璋知道更多了,反而心思不定。

        不过,这样一场会开过之后,朱元璋已经下定决心了。不知道面对的困难,草率下决定,那是莽撞,但是并不能因为知道遇见什么困难,就放弃了。那叫怯弱。

        最少以而今大明的国力,在草原上维系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都不成问题,他就不相信了,这么长时间,还不能将草原上改造好了。

        如此一个大难题,就这样解决了。让朱元璋感到错愕。

        类似的大决策,朱元璋都是思量再三,反复斟酌,然后下决定的。下了决定之后,也怀疑自己是不出错了。总之很伤脑筋,而今一场会,就明明白白了。让朱元璋倍感轻松。

        所以,朱元璋才脱出这个问题本身,反而关注于这种解决事务的方法。


  https://www.biqugecd.cc/85155_85155547/293638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