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文艺生活 > 第一百九十一章 细节

第一百九十一章 细节


在北方,过了立冬就表示进入了冬季,天气转寒,京城人会在这个时候进补。

        说是进补,也就是在这一天买点牛羊肉,熬一锅汤,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吃顿饭。

        在这个年代,普通人家不是经常能吃到牛羊肉,立冬这天就有了较为特殊的意义。

        这两年大家的日子过的好了,但习惯还没改变,到了这天家里人大多会回家吃饭。

        林子轩和慕姗姗一进院子就能闻到弥漫着的肉香味,每家几乎都这样,这就是习俗。

        林晓玲从电影学院赶了回来,这种解馋的机会她可不会放过,学校食堂里的饭菜谁吃谁知道,只能说价格实惠,量大管饱。

        等两人进门,郑秀莲把早就炖好的肉汤端了上来。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饺子,喝着羊汤,随便聊着闲话。

        晓玲同学对慕姗姗的签售会很有兴趣,还帮着算了一下版税的收入。

        “十五块一本,这都快卖出去三万本了,百分之十的版税,那就是四万五啊,要是卖出去一百万本,那就是150万,这下发财了。”林晓玲兴奋道。

        “没那么多,一开始读者感兴趣,销量好,以后就慢下来了,出版社估计最多也就30万册左右。”慕姗姗解释道。

        这本《我在美国的180天》第一次印刷五万册,一个月销售出去三万册,成绩不错。

        慕姗姗毕竟不是那种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即便在华国电视台也不是最有名的主持人,她只是占了先机,成了华国电视台第一个出书的主持人。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后就会掀起主持人出书的热潮,毕竟谁也不会嫌钱多。

        不过,这笔钱不是一次就能拿到,书卖出去才能收钱,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拿版税就是这样,讲究细水长流。

        “那也不少了,好几十万呢,原来写书这么赚啊,我也去当作家好了。”林晓玲羡慕道。

        “别三心二意的,好好学习,等你出名了,再讲写书的事吧。”林子轩教训道。

        “老哥,别光说我啊,你还是个作家呢,嫂子都出书了,你呢?”林晓玲取笑道。

        “我要是写通俗小说,比这个还畅销,吓坏你们。”林子轩夸张道。

        “你就吹吧,反正也不上税。”林晓玲低声道。

        这是在家里,兄妹两个闹惯了,说说笑笑地就过去了。

        “对了,老哥,郑教授让我问问你,咱们那个纪录片的版权问题,导演系准备重新拍摄制作,好像是当作一种新的纪录片类型,弄好了兴许还会送到国际电影节上呢。”林晓玲高兴道。

        林晓玲不大懂这些,郑洞添较为看重。

        实际上,这部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不大,除了圈内人和纪录片爱好者,没什么观众会来看一部影像粗糙,制作低劣,没有明星的片子。

        光是采用了过期胶片这点就没办法在正规的影院放映,只能走录像带的路子。

        想靠这个赚钱基本上很难,它的价值在于形式新颖,为华国纪录片开了一个新的方向。

        郑洞添想把这部纪录片重新制作一下,填充内容,加上配乐,让其更为完整。

        当初林子轩和林晓玲只拍摄了一天,很匆忙,没那么多的讲究,整部纪录片非常的原始。

        郑洞添是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想重新制作这部纪录片很容易,就当是导演系学生的实践课程了,让这些学生按照这个思路自己拍自己剪。

        如果最终的成品还不错,就送到国际电影节上试试看。

        他询问版权的事情,是在担心万一这部纪录片在国际影坛获了奖项,引起纷争就不好了。

        他在电影行业混了几十年,看的很透彻,大家争来争去的,无非是为了名和利。

        “版权归你了,你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林子轩想了想,决定道。

        他对这部纪录片不怎么看重,原本就是给妹妹考试用的,如果真拿到什么奖,那林晓玲以后在这个行业会走的更为顺利,没什么不好。

        林晓玲回到学校,向郑洞添汇报了结果。

        郑洞添找了几位对这件事有兴趣的导演系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让他们按照正常拍摄电影的步骤来筹备,写计划书,分配工作。

        比如要找摄影系的同学拍摄,找文学系的同学写台本,找录音系的同学录音等等。

        电影的制作是一个团队的协作,京城电影学院里最不缺的就是各个专业的学生。

        林晓玲还会是片子里的红围脖女孩,她有实践经验,只不过这次更为正规,她参与其中能体会到拍摄一部电影的全过程。

        晓玲同学还把贾章柯拉了进来,毕竟在电影学院,她就认识这一个人。

        再说,大家都是旁听生的身份,有种亲切感。

        贾章柯这才知道林晓玲都有一部自己的作品了,他跟着一帮学生看了《京城的风很大》,脑海里有种朦胧的感触。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拍,我拿个摄像机把老家的街道和人物拍下来,也会是一部好电影。

        冯晓刚从艺术中心离职,他没有办理停薪留职,走的很干脆。

        “我不打算留退路,在单位里呆了这么多年,早就厌了,这下轻松了。”冯晓刚感慨道。

        他没去空政中心执导《炊事班的故事》,而是先去做了一名演员。

        京城101中学,冯晓刚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拿着一顶帽子,带着眼镜,嘴里念念有词,他正在做开拍前的准备。

        这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组,拍摄的是冯晓刚在课堂上上课的戏份。

        这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份,京城有点冷,可拍的是夏天的戏,冯晓刚要穿着半截袖。

        教室里有几十名学生,有的是找来的演员,还有就是101中学的学生,凑人数的。

        姜闻正在课堂上交待等会学生们的反应,接下来还要进行多次排演才能实拍,姜闻拍戏很少有一遍就过的,他需要多拍几次进行对比。

        冯晓刚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底下的学生在起哄。

        姜闻在旁边看着,不说话,等这一段演完了,他才会和工作人员交流,提出哪里需要改进,第二次排演就会好很多。

        看了几遍排演,姜闻走到冯晓刚身前,从兜里掏出一盒烟,放到冯晓刚的衬衫口袋里。

        六七十年代的老师,很少有不抽烟的,这个细节观众可能不会注意到,但姜闻觉得很重要,这才符合那个时代的样子。(未完待续。)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https://www.biqugecd.cc/7_7243/211777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