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201章 盐场盐兵

第201章 盐场盐兵


第201章  盐场盐兵

        “不能熔呀!对佛祖不敬,这是要遭天谴的!”

        “佛祖再是慈悲心肠,也容不得你们这般欺辱!”

        建春门附近,运送佛像的士卒被一群信徒阻拦。

        士卒们面面相觑,因信徒们的恐吓,多有退缩。

        原来高澄所发行的大将军五铢钱凭着它足重的特点,大受民众欢迎,因在市集悬秤称量,被称为悬秤五铢。

        高澄也随之命主管铸币厂的亲信扩大生产,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原材料铜的储量严重不足。

        高澄虽然已经在各地回收旧币与劣币,予以熔铸,但一时之间也不能马上运抵洛阳。

        于是他又想起了自己的老朋友,佛教。

        一座座被刮了金漆,暗淡无光的佛像被搬出寺庙,要运往城外熔铸新币。

        这样的强盗行径也激怒了狂热的信徒,他们不敢冲击渤海王府与中书省府衙,选择了拦道阻挡运输队伍出城。

        负责押运的是新近调入亲信都的薛虎儿,眼看兄弟们因担心佛祖震怒而畏缩,薛虎儿高呼道:

        “佛祖之怒,何如大将军之怒!”

        一语震慑众人,让场面安静下来。

        身后有人打马飞奔而来,正是高澄爱将高季式。

        原来高澄已经从监控洛阳的听望司得到消息,有佛教徒在串联,试图阻止他熔铸佛像。

        领命而来的高季式立马大喝道:

        “大将军铸新钱非为私欲,实乃造福天下万民,佛祖曾割肉喂鹰,血肉能舍,铜像又有何惜!待禽兽尚且如此,更何况人!”

        众人闻言,若有所悟,这才纷纷散去,押运队伍得以出城。

        这番话还真不是高澄教的,他只是与高季式讲了一个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

        高季式人虽憨直,没读过什么书,但他其实内秀,知道许多大道理,称得上深明大义。

        只不过这份大义里面不包含对元氏的忠诚。

        在高澄强盗性的洗劫下,洛阳一千三百寺不止丢了田产钱粮以及僧侣、寺庙,最后连佛像也没守住,算是被他抢了个精光。

        但小高王的胃口不只是洛阳,天下各州县被废除的寺庙,其佛像通通耗时耗力被送往洛阳城。

        高澄宁愿多增花销,也不愿给地方铸币权。

        连地方州县都没有铸币权,更何况是个人私铸。

        享有宽仁之名的高澄对待私铸钱币者,无论是否足重,是否掺杂杂质,高澄一律用采取杀头的手段,警示世人。

        而家眷也多获牵连,高澄的逻辑很简单,对方铸私币牟利,这些家眷也是这一利益的享受者,凭什么能够幸免。

        虽不至于一并处死,但在充没为奴为婢的同时,也规定五服之内尽皆不许参加科考。

        这一项措施,当即就把私铸钱币的最大群体,士家大族给唬住了。

        不能科考为官无异于断他们的根,与之相比,铸币牟利都显得无足轻重。

        争相约束族中子弟,不许他们再涉及这一行业,与高澄抢食。

        虽然高澄近期打掉的都只是一些小的私人作坊,但谁又知道他是否真会向自己下手。

        这位敢以自己官职,堂而皇之命名钱币的权臣,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不知不觉间,世人对高澄的看法早已发生改变,以往都当他是权臣之子,如今却将他真正当作权臣看待。

        远在晋阳的高欢似乎被放逐出了权力的核心圈。

        这并不奇怪,东西两魏因各自原因休战谋发展的时候,权力的焦点也会随之由军事转移至行政。

        高澄看士族收敛,也见好就收,只是命人收缴这些家族储存的铜料,并没有追究其过往罪责。

        他很清楚,可以打压士族,却不能消灭士族,这些人将来在鲜卑勋贵汉化的过程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这也是高澄不愿往河北迁都的原因,他继承关东之后,必然不会再出现政治、军事两个权力中心的局面。

        或许将来会多设都城,什么西京、南京、东京、北京,但真正的权力中心只能有一个。

        一旦将权力中心定在河北,极有可能出现汉化的鲜卑勋贵与河北士族合流,从而出现类似关陇门阀的河北门阀。

        这是高澄所不愿见到的。

        在高澄埋头改革,劳心劳力的时候,南青州刺史李徽伯之女,李昌仪也终于被送到了洛阳。

        之前因四女待产而迟迟没有入门的元玉仪也终于如愿以偿。

        在热热闹闹的喜乐中,被高澄从孙腾府上接往渤海王府。

        一身奴仆装扮的元斌被架在人群之中,让他好好看着元玉仪的荣光。

        随后高澄又转道去了李元忠府上。

        李元忠被打发去了晋阳,李昌仪便暂时寄住在这位家族宗主府上。

        回到王府,行过昏礼,宴饮时若非有高季式为他挡酒,只怕真要被一众好友故旧给灌得酩酊大醉。

        高澄当夜先去的李昌仪房中,应付起未经人事的李昌仪,可比十六岁时被四女榨取要轻松许多。

        离开时,高澄依旧精气神十足,他本打算将元静仪接去元玉仪的院里,与两姐妹同宿的习惯一时半会还改不掉。

        但转念一想,这是元玉仪新婚之夜,与人共嫁分享荣光也就罢了,到了晚上还有与姐姐分享,似乎过分了点。

        高澄这才强忍冲动,没有将元静仪唤来。

        行夫妇之礼的时候与元玉仪一说,也得到了她更加尽心卖力的侍奉。

        新婚之后第二天,高澄没有沉湎于温柔乡,变法强国,时不我待。

        东魏其实已经足够强盛,以如今的国力,由高澄掌兵,他有信心覆灭西魏。

        毕竟沙苑一战,高澄堵死了道路,宇文泰无法东出回血,原本国力就远逊于东魏,又只剩了两三成人口。

        如今宇文泰更是窘迫,甚至因为春耕抢种、修筑新关、屯田开垦等事,兵民疲惫,急需休养生息,不能征集民夫,发兵取玉璧。

        已现在的局势看,无法补充人口的宇文泰早已是待死之人,有玉璧城在,一旦他征西域或是入川,都能被高欢以玉璧为桥头堡,掏了关中老巢。

        但高澄可不满足于统一两魏。

        南方的萧梁,东北的高句丽,西面的吐谷浑,北方的柔然、突厥,这些都是高澄的目标。

        要想实现四海威服的宏伟蓝图,就必须打下坚实的根基,高澄如今在东魏的改革就是如此。

        先在自己完全把控的关东将体系建立起来,往后每夺一地,就可以直接纳入这一体系之中。

        而不需要在统一之后,费心费神调节各方利益,再做改革。

        两者之间的难度不可等同。

        在用大将军五铢钱规范了货币市场后,高澄也开始继续深化经济方面的整顿与改革。

        首要目标就是食盐。

        民以食为天,食盐毫无疑问是一个暴利行业,否则古往今来也不会有那么多私盐贩子的存在。

        承袭北魏的东西两魏都共同面临一个严重问题,私盐泛滥。

        得益于胡太后、尔朱氏等人的治理,北魏经济一团糟,连累东魏也是如此。

        高澄没有立即打击私盐,说到底,还是官盐产量明显不足,需要私盐来补充市场。

        针对这一现象,高澄效仿原主,起草政令,在环渤海的幽、瀛、沧、青四州特意设置官员,主持盐务,傍海煮盐。

        预计将在沧州置灶一千四百八十四座,瀛洲置灶四百五十二座,幽州置灶一百八十座,青州置灶五百四十六座,又在邯郸置灶四座。

        若无意外,年产量将高达二十万九千七百零二斛四升,足以资军国所需。

        四州之中,以沧州盐灶最多,高于其它三州的总合,高澄也最重视。

        这地方是自己的老巢,虽然许多年没有涉足,但当初他最先开始插手地方政务,就是带了十余万鲜卑妇孺往沧州安置。

        对于主持沧州盐务的人选,高澄苦思一番后决定调相州提学张德兴充任。

        其余三州也尽量从幕府中挑选谨慎廉洁的能吏出任。

        考虑到他们或许不通盐务,高澄在民间大肆收罗煮盐老匠,以高薪聘请。

        在交代三名幕僚的同时,也特意派人往邺城传信,让张德兴多听取老匠的意见,莫要过多插手干涉,狠抓生产与防止有人借此牟利即可。

        高澄同时下令四州长官必须全力配合傍海煮盐一事,派出州郡兵看护盐场,防止有私盐贩子利欲熏心,从中破坏。

        真有了闪失,可不是杀几个人就能够弥补损失。

        小高王不喜欢杀人,只是很多时候他不得不杀人而已。

        当海盐能够投放市场,就将着手打击私盐。

        同时,高澄已经盘算好了,当各盐场正式开始生产,也是他第三次巡视河北的时候。

        河北是高氏的根基,高欢曾与高澄说过,要常往邺城暂住。

        不过最近两年高欢忙于西征,以及西征失败需要在晋阳安抚军心。

        高澄也因为西线战事与变法维新,父子俩已经很久没有踏足河北,等待各地盐场落场,高澄也正好趁此机会巡视沧、瀛、幽三州。

        至于不属于河北的青州,高澄并不挂怀,只因为青州刺史是深受他信赖的核心文士,赵彦深。

        心中有了计较,高澄也开始考虑如何对付私盐。

        在东魏当私盐贩子并不是提头买卖,这还是因为它承袭自摆烂的北魏朝。

        民间缺盐,官府便也默许私盐的生存,顶多吃拿索要。

        但也不能小瞧了他们的战斗力,利益所在,盐场的争夺少不了械斗。

        戚继光就最爱常年械斗却又朴实的义乌矿工。

        常年用州郡兵看护盐场,并不是正途,受戚继光的启发,高澄也在想,是否可以打着护卫盐场的旗号,自己组建一支盐兵,专门从私盐场里招收朴实却又勇于械斗的盐工。

        不止如此各地都有私矿,自己是否也可以打着护卫矿场的名义招纳矿工组建矿兵。

        这些人虽然名号是护卫盐场与矿场,但严加训练,未尝不能成为自己麾下除京畿兵之外,第二支主力部队。

        既有这般心思,高澄首先向高欢去信,说明自己整顿盐务增加财税的措施,并以护卫盐场为由请高欢许他招募从盐工之中招募盐兵。

        矿兵一事暂时先放下,免得让老爹过于敏感。

        高澄相信高欢一定会同意,首先是盐场的带来的利润,足以让他动心。

        其次便是倚重六镇鲜卑的高欢对汉军战斗力其实看不太上,只有高敖曹的部曲能让他另眼相看,其余州郡兵,也就守城的本事,真要拉出去野战,也只能当个气氛组,或者攻城时消耗守军箭矢。

        这一点其实父子俩看法是一致的,但高澄有戚继光的事迹作例子,他明白朴实且常年械斗的盐工、矿工并不是州郡兵所能比拟。

        在汉军崛起之前,汉化万分艰难,高澄设盐兵,与之后设矿兵,不只是满足自己的私欲,也是在为将来做准备。

        将信封封好,高澄立即命人送往晋阳,交由高欢批阅,既然父子俩约定了高欢主军,高澄主政,哪怕是设立盐兵看护盐场这种小事,高澄也会向父亲请示。

        虽然大权在手的他,嚣张越发向原主看齐,但骨子里的谨慎是改变不了的。

        信使走后,高澄又给青州刺史赵彦深写信,让他留意境内私盐场所的盐工,看看是否真如自己所想,能够得用,练就又一支强军。

        若真是因争夺盐场而勇于械斗,高澄无论如何也要在规模上与高欢斤斤计较,大不了再其余各州也设置盐场,临海的又不只有四州而已。

        招募盐工为兵,另外的一个好处,自然是削弱盐贩子们的反抗力量。

        谁知道这里面会不会有人掏出十八根扁担搞事情。

        没有家族背景,却能守住私盐利益的,哪个不是悍勇之辈。

        说来好笑,小高王对于士族门阀予取予求,全然没把他们的势力放在心上。

        而对于这些卑贱盐贩,却要深思熟虑。

        论实力、影响力、社会名望与地位,那些盐贩给士族门阀提鞋都嫌他们手脏。

        但这些人是真的敢造反。

        光脚不怕穿鞋,他们贱命一条哪有世家大族那么多顾忌。

        因此,对付这群盐贩子,高澄必须慎之又慎。

        关于十八条扁担梗,是指元末张士诚以十八条扁担起家的故事。

        今天终于回家了,虽然晚了点总算能够赶上,明天还会发4000字,不会算在明天的更新里,真的抱歉更得这么晚。


  https://www.biqugecd.cc/66539_66539421/1830610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