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31章:大明版本的军校

第131章:大明版本的军校


  超市直接由太府寺管理,里面售卖的,会是一些盐铁布匹等日常必需品,价格是被控制着的,有朝廷支持,这些东西的价格应该会长期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

  只要百姓接受了超市的存在,并且习惯于它制定的价格,那商人的囤货居奇和哄抬物价等情况,就能得到缓解。

  虽然超市还没有建立起来,但吴敬可以品味出其中门道。

  京城这边有农会存在,还有普遍开起来的新式织布厂,这种种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水平——

  前者因为资源和人口集中,方便调度,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后者则是因为太府寺此前就牵头建立了商会,给布商们定了规矩,让他们招多少工人,给多少待遇,让大明不至于出现血汗工厂,也给了百姓除了种田外,一条新的出路。

  去年一整年的推行,放到景泰七年这个年头,百姓是有能力支持超市建立的。

  吴敬捏着胡子,想着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把超市的作用,发挥到小太子心中的程度。

  而旁边的李继业却是注意到了别的东西。

  农会?

  他在京城闲逛的时候,就听到了这个新鲜的词,现在又被吴敬念叨了一番,不由得生出了大胆的想法。

  据其所言,农会是小太子主持创办的,看上去还在逐步的推广到全国。

  而农会,则是聚田土,合众力……

  这需要很多田地!

  以目前江南的情况,是搞不起来农会的!

  李继业猛地想到这一点。

  他长在江南,虽说家境落魄,那也是相对于上等人的落魄,长辈传下来的人脉资源还是有的,要不然也参加不了徐永宁的小宴会,后面没多久就走关系成百户了。

  所以李继业能够游走在上下两个阶级之间,对于江南的基本情况看的更全面。

  江南的土地大多归于官宦贵人之手,乡下也有士绅盘踞,真正的自由民是比较少的。

  南方水土肥沃,可光是种田,无法满足地主们的欲望,所以很多人都在种植桑棉这等更能卖钱的作物。

  可别忘了,

  大明为了鼓励百姓种植桑棉,是对其不进行收税的!

  而士大夫们,即便只是个举人,名下也能有广阔的免税田亩。

  他们很多都在种棉花,合理合法的,不给朝廷缴税。

  土地兼并,加上种植没什么限制,会导致什么?

  等朝廷要在南方推广农会,理清很久没有打理过的官方田地的时候,又会迎来什么?

  李继业想,自己在江南已经看到了一些影子。

  他直觉认为,小太子的太府寺、农会以及现在的超市,都有在为以后的事情做准备。

  只是受制于身份还是储君,目前的大明国力还在发展,没有很明确的提出而已。

  可以后呢?

  皇帝只有一个儿子,以后肯定会是小太子继位的。

  老李的心猛烈跳动着。

  因为他知道,自己找到了一个能够获得巨大功劳的办法,只要做成一半,曹国公的爵位能重新回到李家。

  可一旦走上那条路,他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而且他还摸不清小太子对于做这件事的决心如何。

  多在京城里待一段日子,等着多了解情况,见到太子后再说吧……

  李继业捂着心口回去了,继续辗转反侧。

  ————————

  关外,大宁城。

  经过近一年的修复,在仁宣之时被废弃的旧城池终于重新焕发生机。

  李秉做上了他的老本行,从周边招募流民过来垦荒居住。

  为了鼓励人口迁过来,他还请示朝廷,开出了“落地分田”的政策,只要人来了,那就能按人头每人分得三十亩田,不论老幼。

  相对于此前政策,分得的田地也许少了,但一应的生产工具,比如铁犁锄头等等,都可以由朝廷低价租借,并且没有利息。

  甚至于辅助耕种的牛马,也因为去年的缴获而非常充足,可以让新来的农夫完全的把名下田地开发出来。

  而且大宁城还有农会存在。

  分田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人口到来,等人在大宁城扎根了,李秉又会以各种理由和政策,想办法让农夫们加入农会。

  当然,对比起直隶那边大多“田地归公”的做法,关外的农庄还是用股份制用的多。

  毕竟对于离开老家过来开荒的百姓来说,他们没见过小太子的农庄有多好,信任度不高,还是得在手里捏住一份地契,才能安心的服从朝廷安排。

  等他们感觉到集体化生产的好,也喜欢了农会的制度后,便可以跟直隶那边同步起来了。

  除了农庄这种最基础的建设之外,第二项就是军队的管理了。

  毕竟大宁城的地位特殊,经济发展是其次,主要目标是为大明建立起北方的一个要塞。

  “周六福!”

  “去武会上课了!”

  陈永贵大声一喊,召唤小伙伴。

  他俩因为都是从京城周边加入的军队,在路上就有了交情,入伍后也幸运的分配到了一个小队,如今已经成好友了。

  “来了!”

  周六福放下手里的木棍,停止了在地上乱写乱画,跑过去跟陈永贵并肩而行。

  今天是大宁城驻守士卒换防的日子,被换下来的守卫可以休息休息——

  不过很可惜,这种休息就跟后世所谓的“高三放假”一样,嘴上说着会有的,实际上还得补课自习。

  真正给士卒活动的时间只有半天,然后……就是上学!

  周六福永远都想象不到,自己一个文盲在参军之后,仗还没打几回,竟然就去认字了!

  虽然教授他们的先生很多都是退伍下来的老官兵,知道的东西也不多,但教他们一些常用字和战斗经验,是完全足够的。

  这让周六福这等出身底层的人受益匪浅,加上心里有“提升身价,娶个好媳妇”的目标,周六福学习的非常刻苦。

  而所谓的武会,也属于被小太子从旧纸堆里翻出来的“祖宗成法”之一。

  朱见济本来就想着要提高军队整体素养,带出一支精英队伍,不然也不会派那么多管理人员来到关外。

  不过在正式搞出“军校”之前,吸取了经验的小太子派人去理了下老朱同志当年设定的制度,看有没有相关的东西。

  朱太祖在除了经济以外的“面面俱到”,已然让他的子孙表示五体投地了。

  然后还真找出来了“武会”这个制度。

  这是一个军队中存在的,由督抚监办,各级军官组成会员的社团组织。

  各边督抚负责发起,守巡兵备道转递各卫所成立,组建经费则是由都察院来出。

  武会的教授老师,按着规矩,通常会由辞职归家或者退休养老的武将,以及在武举考试中成绩优秀者担任,其下成员多种多样,高者有指挥千户,低者有向周六福这种刚刚参军的新兵蛋子,人数并不多,只有几十个。

  从中可以看出,大明朝起初对于军队的建设,还是很注重的。

  不过跟地方学校一样,这种组织的维护都需要精力钱财,而且也都随着国家承平日久,而日渐衰败。

  已经有很多卫所根本不搞这玩意儿了。

  但只要小太子想,武会就能跟着大宁城一样,成功复活!

  他把这个“祖宗成法”翻出来拾掇拾掇,又挂牌上市了。

  改了下一些规定,扩大了武会规模,就成了大明版的军校,在大宁和宣府等地推广起来。

  对此,虽然又多了一大笔支出,可一想到朱太祖的遗泽让自己减少了很多应付大臣哔哔赖赖的功夫,还能旧瓶装新酒,朱见济就很舒服的接受了。

  为了让子孙后代过的轻松如意,老朱是真的花了不少心血。


  https://www.biqugecd.cc/66534_66534044/6421588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