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往返时空1978 > 第十章 地笼捕鱼

第十章 地笼捕鱼


  干活太累了,唐行之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队长敲锣集合,他才迷迷糊糊醒来。

  随便喝了一些水,收拾了一下,唐行之就前去集合。

  大队里有青壮组、蔬菜组、文艺组等好几个分组,估计是地方自己命名的。

  唐行之放现在是绝对的牛高马大,看他体力也不错,重活分配到了他身上。

  胡乱混了个平均水准,也就混过了早上的日子。

  混了好几天,唐行之逐渐变成老油条。他总结了,混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上等的混跟着手脚麻利的混。这些人巅峰时期的勤劳程度是10分的话,平时也有7分,工作量和他们接近,任谁也没话说。

  中等的混是勤快的壮妇水准。当然壮妇自身不算混,毕竟是女性。跟着她们做差不多的,甚至稍稍强一些就行。这样一来除了最顶尖的勤快的人,谁又能说什么?勤快的人都善良老实,基本也不会去说人。

  下等的混就是超瘦瘦子的干活量了。唐行之140斤的块头,又一身腱子肉,要真和他们一个干活量,那也说不过去。而且唐行之耐力也还行,让他干精细活他会烦躁,干体力活,只要不要求精细,他可以一边开小差一边干。

  再往下其实还有,但这种吃集体还行,自己干肯定是吃不饱的,不能学习。

  而且队里有专门人员计分,旁边两百双眼睛盯着,记分榜定期张榜一放,脸皮薄一点的人不会偷懒。

  这边一天出工三次,早上、上午、下午。

  早上是早起到早餐,时间较短,只占一天分数的20%,上午、下午各40%。偶尔会有夜班,额外算。

  这会儿有个口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大庆谁都知道,大寨是山茜省XY县大寨村。

  大寨在困难时期农业很牛,然后各地都学习,又有些细节不同。

  唐行之所在的大队,平日里男工算12分,女工算8分,老弱病残算7分,小孩拔草之类的,按照草的重量算分。

  农忙时期,计件干活的时候,就是高手冲刺上分的时候,为了避免出错,这时候每天记分员都要在计分本上签字盖章。

  一般成年男子一年能挣5000工分,壮妇大概也有4000,大队最猛的猛男最高纪录是6000,最低分是一个女知青,只有300。

  如果是灾年,这女知青会饿死。现在年景还行,这女知青最后还是有饭吃的,但工分不够,会欠队里的钱。

  这会儿欠钱的人不少,但欠的数量不大。后来全面改开,国家也没叫人还钱,这时候的欠债就会作废。

  唐行之的五叔就是看到了之前作废过,觉得撸各种互联网钱的人太多,到时候还不起就不用还,于是2018年,不顾所有亲戚朋友的反对,把所有能借的钱借光了,去搞饭店。唐爸唐妈劝阻过他,反而被他拉了黑名单。因为不懂市场和管理,赔了个精光,不但破产了,还负债累累。

  每次唐行之都取上等和中等之间的量来干,在所有人眼里他就是干活发力技巧不行,但态度还算端正的人。

  看着人头涌动,大多数人晒得皮肤黝黑,一个个全是大嗓门,厉害的能在村头喊话,村尾都听得见……

  唐行之觉得很梦幻。

  他闭上眼睛,仿佛昨天还在看短视频。

  早上休息的时候,唐行之吃了个饭团,然后抽空自制刀子和鱼钩。

  他现在各种东西都是借的。

  唐爷爷是个知识分子,大概见他学识不错,感觉他将来不会差,所以借点东西,算投资。

  当然,唐爷爷没有投资这个知识概念,只是隐隐有这个直觉。

  外带,他可能觉得唐行之挺亲切的。

  另外就是后屋一家人借,那家人的大儿子后来在原时空,被唐行之认作干爹,一家人也很善良。

  再有一个就是奶奶的干女儿家借了一点。

  还有队里也借了一些。

  没有了。

  借的东西终归是要还的,所以还得有自己的东西。

  很长的钉子烧红了,然后用锤子去捶,烧红了再捶,如此反复,把它捶扁。等觉得合适了,打磨其中一侧做刀刃,再绑上木柄,就是小刀子。

  再弄根大点的针,烧红了捶弯,打磨一下,就是个小鱼钩。绑上线,弄个小竹节做鱼漂,再绑竹竿上,就是根劣质的鱼竿。

  一直到傍晚休息了,唐行之才有空去搞鱼。



  这时候的他已经有点累了,但想要过上好日子,稍稍辛苦一些是必须的。

  当然,太辛苦就不是谁都适应得了了。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一直处于紧绷状态,体能和脑力会下降很严重,容易生病和受伤。

  唐行之之前就看中了几处很肥沃的山地。

  这是在村口的一个大山坡附近,有一棵树很大,树皮可以入药,但没人割树皮去卖。这是村子的风水树之一,敢打这棵树的主意,村民就不会放过。

  再往上走有许多树,都是结果子的,村里小孩子的宝贝。

  唐行之背着几个大竹筒,每个都有三四节,这是他自己做的。

  进到了山里没人的地方,来到了之前看准的地,打开一个的塞子,闻了闻,唐行之把水倒出,一连倒了好几个竹筒的。

  这里边装的是“茱萸水”,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那个“茱萸”,可以一定程度代替辣椒用。

  搞鱼要用蚯蚓,但挨个的挖蚯蚓要挖到猴年马月?灌辣椒水是最方便的,没有可以用别的一些代替。这方法是和海楠的一个同学学来的。

  海楠捉蚯蚓、收购、晒干、卖出的产业链有30年了,最初是雨后去捉,然后用药,最后更是用电。用电算是固泽而渔。

  唐行之悄悄用茱萸水,本身成本较高,不会破坏环境。

  捉了大概一斤多的蚯蚓装另外的竹筒里,唐行之回家吃饭。

  吃了饭之后,又动身去捉鱼。

  后来很多人向往田园牧歌的生活,实际上那都是宣传美化过的,真实的田园没那么轻松。

  什么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菜锅里,什么鱼米之乡、东西吃不完,第一批去的人可能是真的,后面就不好说了。

  也有很多人相信那一套说法,农村是国人最后的保障,城市里干不下了可以回农村。

  这一定程度是对的。随便有个两亩地,乱种点东西够吃了。许多搞互联网工作的人,要么去鹤岗之类房价低的地方居住,要么干脆找个偏僻地方,租几块地来种,生活成本都会很低。

  但想靠这个赚钱很难,农业特别考验投入产出比。种植很难赚钱,养殖到了出栏期卖不出去,拖一天亏一天,要碰禽畜疫病直接血亏。

  唐行之曾经想搞的是日国密集养鸡,一个房间能垒三四层箱子来养,挑选个抗病强的鸡种,再搞好卫生、消毒,控制好饲料。等到出栏前两三个月,慢慢的掺入玉米喂养,最后一个月完全改换玉米做饲料,增加活动范围,肉质就会非常出色,当散养土鸡卖都行。喂别的东西一天要喂两次,喂玉米一次就行,还节省饲料。

  这都还没开始呢,就要改行打渔了。

  走很远到一处山脚,这里水很深。

  钓鱼首先挑地,水太急肯定不行,一点水流都没有的也难,微微有点水流的(氧含量高),水又深的(鱼觉得安全),泥土营养好(有天然饵料),里边鱼就可能多。

  要钓鱼要下本,鱼是靠料换的。

  以前唐行之不懂挑地和打窝,钓鱼全靠老天爷,后来高手教了他,慢慢就会了。

  挑地之后先打窝。打窝就是丢吃的东西进去,让这一片水域有“营养”,可以吸引鱼过来,并且让它们形成捕食的习惯。但又不能放东西太多,以免鱼吃饱了,以及会浪费。

  蚯蚓是王道饵料,味道重,河里的、海里的、飞禽、走兽,都可以用它做诱饵。以前没味精的时候,很多大厨甚至会偷偷剁碎蚯蚓,加入饺子馅、肉馅里边提鲜。

  捉到的蚯蚓唐行之就带来了1/3。

  取一些剁了,裹上黄泥,不然它们味道散太快。

  然后丢到了这处河流四周,做个小诱饵。

  其实不放也行,放了求个保险。

  接着剩下的也剁碎,裹上泥,放入了大竹篓里。

  竹篓里再放块石头压重量,盖上盖子,绑上绳子,沉下水。

  这竹篓不是很大,假设它不漏水,满水后大概是四五十斤。唐行之不借助工具,能比较轻松把它拖出水。

  它的关键在于那个盖子,直径50厘米左右的盖子,中间有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洞。这种结构进去容易出来难,乃是最简陋的“地笼”。

  地笼里不放东西都行,只要随便进去个什么,就会自己成“诱饵”。

  唐行之之所以放蚯蚓,也是保险起见。

  之前唐行之捉鱼多,靠的是花时间,一整天都在做陷阱,哪怕陷阱很简陋,总量也会多。现在他只有晚上这点时间来捉鱼,不上工具不行了。

  至于鱼竿,做样子而已,用来糊弄人的。

  他那鱼竿太小了,钓黄鳝还行,钓鱼很难。

  唐行之点上了自制的艾条来熏蚊子,慢慢的思考自己的优势。

  他学了很多养鸡知识,在这个时代也可以试试,算是特别超前的东西。再加上可以捉蚯蚓做蛋白饲料,鸡长得快,免疫力也会强。最重要的是蚯蚓基本没成本,这真做得来。

  坐着小睡了一会儿,几根艾条烧完,被蚊子咬醒,天已经完全黑了。

  ……

  ……


  https://www.biqugecd.cc/54751_54751621/6723452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