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重走科举路 > 第137章 经略西南

第137章 经略西南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一时之间,  在京城之中的宁王成了一个百官们眼中的香饽饽。

        好些官员们络绎不绝的往宁王府里面送礼物,想求宁王一见。

        宁王对此非常好奇,刚开始有官员来求见的时候,他还好奇地愿意见一面,  问问他们是否有什么事情?

        等到这些官员们没有拿自己的事情来烦他,  反而表示出一些投效的心思之后,  宁王便熄了见这些官员的心思,  全都挡住不见。

        此时的他并不想介入进储位之争当中。在他看来,现在太子哥哥和魏王哥哥都是他的同胞兄弟,都已经羽翼丰满成了一方势力。

        他一个年纪小他们很多的皇子若是现在轻易进入储位之争,才是取死之道呢。

        并不是说他真就那么淡然,对那个最高的位置没有任何想法。只不过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站在他这一边,若是贸然暴露出自己的野心反倒会引来一些不必要的灾祸。

        现在太子哥哥和魏王哥哥虽然斗得凶猛,  但父皇正值壮年,  身体还挺好的,  日后会有什么变数也未可知。

        对于他自己来说,最好的选择自然是韬光养晦,不是有句古语说了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他一直都很清醒,  现在的他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掺和进百官们的这摊子事情来,静待时机。

        然而,  即便宁王殿下闭门谢客,他门口的访客依然络绎不绝。

        有些人觉得宁王作为一个皇子不可能没有夺位的心思,  现在的拒绝可能只是要试试大家的忠心程度而已。

        于是他们不厌其烦的在宁王府门口等候着,  希望自己的“忠心耿耿”可以打动宁王。

        这样一来,  宁王虽然想要息事宁人,  但是百官的做法却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

        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对他都表示出了不满,  觉得这个最小的弟弟在及冠之后也想要加入争夺储位的行列来。

        于是这两人在与宁见面的时候,说话常常夹枪带棒的,再尖酸刻薄的讽刺他几句也是常事。

        宁王虽然想要韬光养晦,但也不代表他是个软柿子,可以任人揉捏。

        面对两位哥哥这样不友好的举动,他也有他的脾气和应对方式,转眼便一状告到了无比疼宠他的皇后娘娘和皇上那里。

        皇后娘娘育有三子,太子殿下、四皇子魏王、九皇子宁王都是从她腹中所出。

        常言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手心和手背毕竟是不一样的。

        对于皇后娘娘来说,自然很心疼她的第一个孩子,也是让她地位巩固的太子。但皇后娘娘最心疼、最宝贝的还是最小的孩子——九皇子宁王。

        相比而言,四皇子魏王在她心中就没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了。

        皇上对太子也算是喜爱,也曾经付出过很大的心血来培养他。但是让皇上失望的是,太子殿下的才华和性格、决断力都泯然众人,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好,与他想象中接替他位置的储君有很大一段的差距。

        但是皇上更爱能力杰出的四皇子魏王,觉得四皇子魏王最像年轻时候的他,曾经当众说出:“四皇子英果类我!”这样的话。

        这番话很是伤了太子殿下的心,也让一些官员们看到了皇上的心意,觉得皇上百年之后更有可能会将大宝传给魏王殿下,便簇拥到了魏王身边。

        这也是太子和魏王储位之争的最主要的源头——太子这边占了“嫡长”,天然是储位的继承人,而魏王殿下那边占了“贤”和皇上的“爱”,有人押宝在他身上,想要赚取从龙之功。

        但是皇上也十分疼爱他的嫡幼子九皇子宁王,否则当时也不会让他十分看好的很有才华和前途的官员季兴邦去做九皇子的师傅了。

        九皇子宁王殿下向皇上以及皇后娘娘表明了自己的无辜,说明了自己只想做个富贵闲王,不想介入储位之争的意图,希望自己的两个哥哥们不要这样为难自己。

        话自然说得很委屈很艺术,也没有在皇上和皇后面前明着说两个哥哥哪儿不好,但他这番“唱念坐打”下来,皇后娘娘和皇上自然是震怒不已的。

        现在他们两个还活得好好的呢,他们疼宠万分的小儿子就已经被两个兄长如此逼迫,等他们两个百年之后,这嫡亲的小儿子哪里还能有活路?

        再说了,现在他们两个都还春秋鼎盛,两个儿子的储位之争就已经成现在这副样子了,等到日后他们年老了,两个儿子是否也会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会不会尚未等他们两个放权便自己主动来篡权夺位,将他们俩架空变成太上皇或者皇太后?

        皇上和皇后越想越生气,便将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以“不孝不悌”的理由分别训斥了一顿,还将斥责他们“不孝不悌”的文书昭告天下,让百官们都看一看,狠狠的伤了这两位殿下的面子一番。

        在这个奉行“天地君亲师”的年代里,最讲究的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忠义孝悌”。

        现下皇上和皇后对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这番“不孝不悌”的评价可谓是相当之严重了。

        两位殿下被申饬之后,均跪在大殿前面壁思过好几个时辰,直到跪晕过去,被小太监拉回自己的府中。

        之后他们在府里养伤了一段时间,上了好几份请罪的折子给皇上和皇后,才慢慢的又重新扭转了他们在皇上和皇后心目中的形象,使得皇上皇后对他们态度好了一些,不再像之前那么厌恶。

        经此一役,两位殿下可以说是元气大伤了。

        他们从中明确的看出了九皇子宁王殿下在皇上和皇后心中的分量。觉得这位九皇子也是一个狠人。

        这样的人像现在这般不出来夺位还好,若真出来和他们夺位的话,真是一个心腹大敌。

        所以最好还是先不要打压他,让他有了逆反心理,有了危机感,不得不出来夺位。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先安抚他,把他拉拢到自己的阵营里面来。

        两位殿下在养病的过程中想到此事就是眼前一亮——宁王殿下这么受皇上和皇后娘娘的宠爱,若是能将他拉到自己的阵营里面来,自己岂不是就可以压倒对方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争先向宁王殿下示好,想要将他拉到自己的阵营这边来。

        可是宁王殿下从来都是居中端坐,不偏不倚。

        他对太子殿下这个大哥十分尊敬,可对魏王殿下这个二哥也敬重有加。

        精明的他从来不做站队的事情,油滑的很。只是向二位兄长表示自己会尊重父皇和母后的决定,拥护他们最终选中的那个继位者。

        太子殿下和魏王殿下见自己拉拢不了宁王,也只得作罢。

        但是他们却不敢对宁王态度不好,以免将他推到对方阵营之中去,因此对宁王殿下都还是客气有加。

        连带着,他们也将收拾宁王的党羽季兴邦的这件事往后放了放,没有想着要动季兴邦。

        就这样,在波云诡异的京城当中,季兴邦虽然处在暴风眼中,但却丝毫无伤。

        他带着其他官员的羡慕嫉妒恨,带着皇上的圣旨,带着宁王殿下的殷殷嘱托,带着自己的女儿季昀舒悠悠的再赴江南省省城。

        只不过这一次,他不再做为一个布政使,而是作为西南省的巡抚,西南省的最高长官去经略西南。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季兴邦新上任的这三把火烧得也很旺。他将当时周巡抚阻拦他的所有想法都付诸了实践。

        首先,他要从科举制度开始改革,他写了折子上表给皇上,申请在西南省内的府试和乡试之中录取一定比例的西南夷各族学子。同时在所有的学校当中都推行双语教学,学子们不仅学习汉语,还要学习至少一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其次,便是改革官制。这些西南夷各族学子考中秀才或者举人后,也能在西南省内授官,去经略汉地,给他们做官的机会,给他们上进的机会,更是给他们与汉族民族交融的机会。同时也会委派懂得当地西南夷少数民族语言的秀才或者举人去做县令,方便互相之间的交流。

        第三,便是加强女子的教育。申请朝廷派更多的女官到西南省来设立大景女学,或是其他有识的女子到西南省设立女子私塾,提升西南省女子的文化水平。希望日后西南省的女子也能有机会到京城去参加女官的考试。

        季兴邦一直觉得只有开启明智,将西南夷的各族人民当成同样的大景子民来对待,长此以往才能够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真正成为一家人,真正对大景朝产生归属感。

        否则便是之前自己推广一个新式农具这样明显纯利国利民的好事都那么艰难,日后要推行一些其他的政策可怎么办呀?更要遇到多少严重的阻碍?

        好多政策初看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好处,也可能这会暂时牺牲一部分人短暂的利益,但是这些政策长期推行下去必然是会利国利民的。

        可若是未开启明治民智,西南夷的各族人民都不理解这些政策,不愿意接受,那么就完全没有办法推广。

        所以季兴邦这个新上任的西南省巡抚最先烧的这三把火归根结底都与“教化”问题有关。

        他想慢慢的吸引西南夷各族人民学汉语,学汉学,通过科举入世仕,也管理一下汉人,了解汉人的生活方式。

        也慢慢的引导汉族人学西南夷的语言文字,入仕之后到其他少数民族所在的地方进行管理,更加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想法等等。

        大家只有互相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有了更多的融合,才会更加理解对方,与对方真正亲如兄弟姐妹一般。

        不过互相之间的接触和了解带来的也不必然是理解与亲善,也有可能会加剧双方的矛盾,引起战争或者乱象。

        这其中的度很难把握,只能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这也是前任的巡抚周大荣迟迟不敢动教育这一块,不敢像季兴邦这般“开民智”的原因。

        但是季兴邦这个年轻的西南巡抚在上任后便以大无畏的姿态,轰轰烈烈的推广了他的政策,希望能实现他的抱负。

        他觉得这样做虽然风险与收益并存,但肯定是对民众来说是好处多过风险的,他愿意去冒这个险,愿意去为西南省的广大百姓们去做这个事情。


  https://www.biqugecd.cc/53118_53118335/935925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