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兵法辑录 > 《孙子兵法》十三篇(3)

《孙子兵法》十三篇(3)


  
第三篇  谋攻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1);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2)。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3),其次伐交(4),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5),具器械(6),三月而后成,距堙(7),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8),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9),拔人之城而非攻也(10),毁人之国(11)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12)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13),五则攻之(14),倍则分之(15),敌则能战之(16),少则能逃之(17),不若则能避之(18)。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19)也。
夫将者,国之辅(20)也。辅周(21)则国必强,辅隙(22)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23):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24);不知三军(25)之事,而同(26)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27)。
故知胜(28)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29)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30);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1)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完整地使敌国降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就次一等。全国,指使敌国完整地降服;破国,这里指攻破敌国。曹操注:“兴师深入长驱,距其城郭,绝其内外,敌举国来服为上;以兵击破,败而得之,其次也。”
(2)军、旅、卒、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旧说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一百人为卒,五人为伍。春秋以后,各诸侯国发展情况不同,军队编制不完全一样。
(3)上兵伐谋:最好的用兵方法是以谋伐敌,即以计谋使敌屈服。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谋略战胜敌人。
(4)伐交:交,这里指外交。伐交,指通过外交途径,分化瓦解敌人的盟国,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迫使敌人陷于孤立,最后不得不降服。
(5)辒(fénwēn):古代攻城用的四轮车,用排木制作,外蒙牛皮,可容纳十人,用以运土填塞城壕。
(6)具器械:准备攻城用的器械。具,准备。
(7)距堙(yīn):用以攻城而堆积的土山,以便登城或观察情况。
(8)蚁附之:指士兵像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9)屈人之兵:降服敌人的军队。非战:指运用“伐谋”“伐交”等办法迫使敌人降服,而不用交战的办法。
(10)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指夺取敌人的城堡不靠硬攻的办法。
(11)毁人之国:汉简《孙子兵法》作“破人之国”。
(12)顿:通“钝”,这里指疲惫、受挫的意思。
(13)十则围之:有十倍于敌人的绝对优势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围,迫敌降服。
(14)五则攻之:有五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就要进攻它。
(15)倍则分之: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以便在局部上造成更大的兵力优势。
(16)敌则能战之: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设法战胜敌人,如设伏诱敌等。敌,这里指势均力敌。
(17)少则能逃之:兵力比敌人少,就要能摆脱敌人。逃,脱离、摆脱。
(18)不若则能避之:各种条件均不如敌人时,就要设法避免与敌交战。
(19)小敌之坚,大敌之擒:力量弱小的军队,如只知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20)国:指国君。辅:辅佐、辅助。这里引申为助手。
(21)周:周到、周全。
(22)隙:漏洞、缺陷。
(23)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此句有的版本作“军之所以患于君者三”。患,危害、贻害。
(24)縻军:束缚军队,使军队不能根据情况相机而动。縻(mí),羁縻、束缚。
(25)三军:军队的通称。周代,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为左、中、右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
(26)同:共同,这里是参与、干涉的意思。
(27)乱军引胜: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引,引导、导致。
(28)知胜:预知胜利。
(29)识众寡之用:善于根据敌对双方兵力对比的众寡情况,正确采用不同战法。识,汉简《孙子兵法》作“知”。
(3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殆,危险。知彼知己,指了解敌人各方面情况,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了解了敌情也了解了本军情况,有把握才打,没有把握就不打。所说百战不殆,即每次作战都没有危险。
【翻译】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是,以能使敌人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用武力使之降服便要稍逊一筹;能使敌人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击破取胜便要稍逊一筹;能使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而用武力击破敌旅取胜便要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溃敌卒使之降服就略逊一筹;能使敌人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溃敌伍而取胜就略逊一筹。所以,百战百胜者,虽然高明,但不是用兵策略中最高明的;不用武力进攻就能使敌人降服,才是高明中的高明。
因此说,用兵作战的策略,最高明的是开战之前便已用谋略使敌人屈服;其次是运用外交手段取得胜利;再次才是用武力去夺取胜利;攻打敌人的城池是最差的策略。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盾牌轮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至少需要三个月;堆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至少需要花费三个月才能完成。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的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上云梯去攻打敌人城池,结果可能是士兵死伤三分之一,但仍未能攻破敌人的城池。这就是使用攻城策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不依靠战场厮杀而让敌人的军队降服,能不依靠强攻来夺取敌人的城池,能消灭敌国而不必进行旷日持久的征战。他们务求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能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能获得全面胜利。这正是以谋略克敌制胜的法则。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的战术方法是:我方的兵力十倍于敌军时,就实施围歼;我方的兵力五倍于敌军时,便对敌军发起猛攻;我方的兵力两倍于敌军时就要设法将敌军分散,各个击破;敌我双方的兵力相当时,可以与敌军对抗;我方兵力比敌军少时,就要设法摆脱敌军;我方的实力不如敌军时,就要尽量避免与其交战。因为,弱小的一方如果死拼固守,就必然会被实力强大的对方所击败制服。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详严密,国家就必定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就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的危害大体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进攻而命令进攻,不了解军队不能撤退而强令军队撤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懂得军中事务却要干预军队的管理事务,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懂得军队作战的权宜机变,却要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如果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其他诸侯国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叫做自乱其军,自取其败。因此,以下五种情况可预见获胜:懂得什么情况下可以与敌作战,什么情况下不能与敌作战的,能够获胜;懂得根据兵力的多寡而灵活采取不同战略战术的,能够获胜;将帅与士兵同心同德、同仇敌忾的,能够获胜;以有备之师对付疏懈之敌的,能够获胜;将帅有组织指挥才能而国君又不妄加干预的,能够获胜。这五者是作战取胜的根本条件。
所以说:既了解敌方情况,又了解自己情况,才能常胜不败;不了解敌方情况,只了解自己情况,胜败的几率均等;既不了解敌方情况,又不了解自己情况,那每战必败。
【按语】
本篇通篇讲的都是谋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攻敌策略。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克敌制胜最好的方法是伐谋,就是以武力为后盾,靠智谋取胜。
二是阐述了谋攻的最高追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就迫使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就算取不到最理想的结果,也应该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三是谋攻的方法和利弊,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科学真理。
【实例解读】
寿春之战
在本篇中孙子提出的上兵伐谋的思想,可以说是军事战略学中的大智慧、大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多用的是王者之气,靠的是天道民心;而以战来屈人,多用杀人掠地的霸气。
司马昭继父兄独掌中央朝权,先后诛灭反叛的王凌、毋丘俭,企图代魏自立。亲曹氏的征东将军诸葛诞拥兵淮南,欲与司马氏对抗。司马昭于甘露二年五月,采纳谋士贾充的建议,晋升诸葛诞为司空,召其进京。诸葛诞拒不奉诏,并进攻扬州刺史乐琳,起兵反司马昭。诸葛诞采取联合东吴,以逸待劳,据守扬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的方略。东吴派魏降将文钦及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援兵3万人,并另行发兵支援。诸葛诞还调集淮北屯田兵,据守扬州的总兵力达十几万人。六月,司马昭挟魏帝东征,统率(26)万大军进至丘头(今河南周口市沈丘东南)。遣镇南将军王基及安东将军陈骞围寿春。文钦等乘围城未合,领兵突入城内助守。司马昭部将多欲强攻。司马昭则认为,“城固而众多,攻之必力屈,若有外寇,表里受敌,此危道也”(《三国志魏书》),遂采取围而不攻,令敌自困而败的方针。命王基等围城筑垒,守垒困城;又使监军石苞、兖州刺史州泰等率领精锐部队,防备吴军来援。文钦等人曾多次出城攻垒,企图打破包围,均被魏军击退。吴将朱异率援军进至阳渊(今安徽霍邱东北),被石苞击败。七月,吴大将军孙琳统兵进驻镬里(今安徽巢县西北),遣朱异率兵5万援寿春。石苞等人再败朱异,并出奇兵尽焚吴军粮秣。孙琳斩朱异以卸责,退兵还吴。次年正月,诸葛诞军大造攻具,连续五昼夜攻击南围,企图突围而出。王基军据围坚守,居高临下,以发石车、火箭击烧其攻具。诸葛诞军伤亡惨重,败退入城。城内粮食越来越少,出城投降者达数万人之多。文钦劝诸葛诞让北方人出城好省粮,留下他与吴军一起坚守。诸葛诞不从,加之素有隙,遂杀文钦。文钦子文鸯、文虎逾城降魏,司马昭赦其罪,令其率数百骑兵巡城。守城将士知道后,都无心再战。司马昭亲自督师四面攻城,守军多不抵抗,遂破寿春城。诸葛诞突围被杀,唐咨、王祚等人降魏。守寿春的3万余吴军死降各半。
这次作战,司马昭先是采取围而不攻,令其自困溃败的方针,又巧使反间计,散布假消息引诱诸葛诞上当。当城内守军外逃时,他又利用优待战俘的示范作用来瓦解守军,等到守军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之后才下达攻城命令,一举全歼了忠于曹魏的最后一支力量。
孙武还认为,只了解自己的情况而不了解敌人,这样的将帅不可能经常打胜仗;如果敌我双方的情况都不明了,两眼一抹黑,这样的将帅肯定会经常打败仗;只有对敌我双方的兵力、火力、地形、天时、后勤保障、优长、乃至将帅本身的性格秉性、爱好等都了然于胸,才能打一仗,胜一仗,百战百胜。这一点也广泛应用于现代外交和商业活动中。只有洞悉对方的意图与最终目的,才会使自己占得先机,取得主动。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贯穿于《孙子兵法》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不仅给千千万万的军事家们以深刻的启迪,也一直被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大师及各行各业的人奉为至理名言。 


  https://www.biqugecd.cc/46470_46470888/5774774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