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 > 第261章 考校亮逊,宗太公为本谋

第261章 考校亮逊,宗太公为本谋


第261章  考校亮逊,宗太公为本谋

        荀攸心有感激,随即举樽一礼、向郑平敬酒。

        虽然荀攸有主动投效刘备之意,但在这之前,荀攸已经多次婉拒了刘备的延请,若是贸然去跟刘备说今后要效力刘备,这面子上难免有些尴尬。

        而郑平却告诉荀攸,刘备在临淄城桃花泡酒以待贤士,化解了荀攸的尴尬。

        若以桃花酒为引,因酒论势,明主贤臣心心相惜,也就水到渠成了。

        自荀攸的宅院出来,郑平的心情变得很愉悦。

        荀攸归心,青州再得一大才!

        在郑平心目中,荀攸是比荀彧更不可多得的大才。

        荀彧过于爱惜自身羽毛,对于自身安危、家族传承重于国家大事。

        而荀攸却多了几分豪侠之气,国家大事更重于私人安危。

        因此。

        在同样面对董卓乱政时,荀彧选择辞官回颍川迁徙家族去冀州,而荀攸直接聚义士密谋诛董。

        于青州而言。

        一个私欲重于国家大事的荀彧,是不合适跟着刘备的。

        荀彧及其代表的颍川士族力量,会冲击青州现有的秩序。

        一个国家大事重于私欲的荀攸,更适合替刘备谋大势。

        刘备有仁德信义的优点,但也有迟疑不决的缺点。

        郑平若在刘备身边,刘备能用纳谏如流的优点来弥补迟疑不决的缺点。

        可郑平若不在刘备身边,刘备就很难果断的决断大事。

        沮授和田丰虽然也有决断之能,但如今刘备家大业大,沮授跟着太史慈去了扬州,而田丰也去徐州辅佐关羽去了。

        刘备身边除了郑平外,又少了能断大事的。

        荀攸知能过宁武、德可配颜渊,又有良、平之谋,胆略亦是不输勇卒,能谋能断能抚宁内外。

        刘备若能有荀攸,亦如光武有邓禹一般。

        在诸葛亮未长成之前,荀攸是郑平不在临淄城期间,最适合替刘备谋断之人。

        也正因为如此,郑平在探得荀谌入青州后才会亲自来临济城,跟荀攸来了三场智者之间的大势对弈,最终让荀攸下定了投效刘备的决心。

        “兄长!”

        寻思间,两个俊朗少年,策马而来,正是诈称“临济城刘亮”的诸葛亮和诈称“临济城郑逊”的陆逊。

        “愚弟的表现如何?”

        诸葛亮手摇小一号的羽扇,谈吐之间的惬意、眉宇之间的智慧,让诸葛亮看起来如世外谪仙一般。

        陆逊则是腰间挎着齐肩高的佩剑,小小的身板儿披了一层皮甲,亦有一股儒将之风。

        “还有我!”陆逊亦是不甘落后、昂首挺胸。

        虽说两人都是天才,但诸葛亮和陆逊依旧还是少年郎,跟大部分人家的少年郎一样,都希望得到父兄长辈的夸赞。

        “能骗过荀谌,阿亮和阿逊在诡术一道,已经颇有水准了。”郑平也不吝夸赞,随后又问道:“阿亮,你且说说,这次为何能诓骗荀谌?”

        诸葛亮见郑平有心考校,细思片刻,道:“我以为,能成功诓骗荀谌,是因为荀谌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荀谌一路乔装打扮,自以为骗过了冀州入青州沿途关卡驿站的军兵,却忽略了青州的明哨暗探对过往客商行人的监察,此为自矜之错。”

        “第二,荀谌欺我和阿逊年幼,只将我和阿逊视为临济城比较有天赋的士族少年,却没能猜到我跟阿逊会有意诓骗,此为轻敌之错。”

        “第三,荀谌寻访公达先生之心太急,亦或者说荀谌并无当探子的经验,一个有经验的探子是不会如此急躁的表现出寻访公达先生的心思的,此为急于求成之错。”

        “荀谌自矜、轻敌、急于求成,有此三错,焉能不受我和阿逊的诓骗?”

        郑平抚掌而笑:“阿亮对于人心的洞察,更甚以往了。阿逊,你可还有别的想法?”

        陆逊眼神兴奋:“阿亮兄所言的三错,只是针对荀谌而言。愚弟以为,兄长故意放出公达先生在临济城的消息,才是诓骗荀谌的关键。”

        “若非如此,荀谌也不会来临济城。”

        郑平亦是赞道:“阿逊的分析也很出色,可还有其他原因?”

        陆逊摇头:“其他的都被阿亮兄说完了,愚弟没得说了。”

        诸葛亮摇着羽扇,鄙视道:“阿逊,什么叫我说完了,你就没得说了?”

        “我分明为了照顾你,故意给你留了两个诱因,而你却只说了一个。”

        陆逊顿时瞪大了眼睛:“还有一个?”

        郑平笑着看向诸葛亮:“阿亮,阿逊比你晚来青州,接触的信息也不如你多,你可不厚道啊。”

        诸葛亮不假思索地道:“兵不厌诈,兄长对我的考校,亦是我对阿逊的考校,让阿逊能认知到自己的不足,以后也能认真念书。”

        “不是谁都可以好读书,不求甚解的。”

        陆逊顿时有些气鼓鼓的:“阿亮兄,愚弟天天喊你兄长,你竟然还存了考校之心。你都能不求甚解,为什么愚弟就不能不求甚解?”

        诸葛亮反怼道:“我不求甚解,是因为我读书多,可以举一反三;而你不能不求甚解,是因为你看书太少,只会囫囵吞枣。”

        “你若只去专精兵法,以后的成就也只能当个统兵之将,而无法跟我一样,上马可治军、下马可治民,既有管仲之能、亦有乐毅之才。”

        “唯有如此,才能继承显谋兄经世致用的学问,以文治国安民,以武定国安邦。”

        陆逊顿时泄气。

        诸葛亮又道:“这第五个原因,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

        “显谋兄长要拉荀谌入局,借荀谌之手去打乱袁绍在幽、冀、并三州的原本布局。”

        “以人为棋,借力打力,达到兵法之中上兵伐谋的效果。”

        陆逊愕然的看向诸葛亮:“阿亮兄,你这分析得也太偏了些吧?兄长只是让我们回答这次为何能诓骗荀谌的原因,你的答案却偏离太远了。”

        诸葛亮将羽扇轻轻敲了敲陆逊的额头:“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你读书少的原因。”

        “读书不是读死书,不是让你在书中寻找几个固定的答案,而是要举一反三。”

        “兄长不过是随口问了个问题来考校你我,若你我按部就班的回答,又如何能跟兄长讨论这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陆逊低着头,低语嘀咕:“阿亮兄你也太不坦率了,想跟兄长讨论这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直接问就行了。非得说这是第五个原因,还说什么最关键的一个原因。”

        “也就欺负我年幼你两岁。”

        诸葛亮的羽扇顿时一滞,脖子上也多了层薄薄的红晕。

        “哈哈!”

        郑平的大笑声,在官道上回荡。

        良久。

        郑平的笑声渐小,轻赞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求学之路,不可拘泥于旧制古法,阿逊,这一点你要多跟阿亮学习。”

        “我知你专好兵法,然而这兵法之道,以略为上,以术为下。”

        “只专精于术,成就也仅限于攻克城池、击败兵马,而无法凌驾于术之上。”

        “倘若不能明其势,一个小小的离间计,都可能让你功亏一篑,甚至于性命不保。”

        “昔日乐毅连下齐国七十余城,论其术,当世罕见。然而乐毅专精于术却忽于略,虽知如何让七十余城归心燕国,却不知如何进退才不会让燕王起疑。”

        “最后让田单反间连环,火牛破敌,尽复齐国七十余城。”

        “而田单亦是如此,能以术破乐毅,却也不能以术保全自身。”

        “反间连环,让燕王驱逐了乐毅;而田单也同样中了离间计,被齐王驱逐。”

        “善用兵者,既要通小术,也要明大略,二者缺其一,皆不能称之为兵道大家。”

        “即便术强如韩信、吴起,最终也枉死于小人之手,不可不察啊!”

        “纵古观今,能同时精通兵法中的术和略的兵道大家,也只有兴周灭商的姜尚一人。”

        “太史公亦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郑平的谆谆教诲,顿时让陆逊多了几分羞愧。

        “兄长教诲,愚弟谨记。”陆逊正色一礼:“愚弟今后,必将用心读书,既专术,也学略。”

        虽然陆逊一开始有不屑之意,但相继被诸葛亮和郑平教诲后,这内心也明白了如今在求学路上的偏颇之处。

        陆逊的态度,让郑平也颇为满意。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任何朝代都避免不了由盛转衰的命运。

        郑平亦深知,以个人的力量虽然能中兴汉室,但却避免不了汉室再次由盛转衰。

        当刘备时代的人相继故去,继任者还能继承先辈的思想,镇抚内外吗?

        郑平改变不了盛衰洪流,却可以让盛衰洪流的起伏变得更小。

        一个盛朝急剧衰败的原因,大抵在于第一代人逝去之后,第二代人既不能改革创新、也不能继承先辈智略、反而频频犯蠢,如过山车一般将一个盛世皇朝拉入低谷。

        想让盛衰洪流的起伏变小,关键在于继承人!

        不仅仅是皇帝的继承人,也包括文武臣子的继承人。

        郑平不设局杀孙坚,其核心在于孙坚有个好儿子孙策,孙策又有个好兄弟周瑜。

        这二人尚未及冠,只要善加引导,必然能在大汉中兴后成为国之栋梁!

        孙策周瑜之后,又有刘晔、诸葛亮、陆逊等小辈。

        只要传承不断,不断的有豪杰志士继承先辈之志,这盛衰洪流的起伏,就会变得平缓。

        改变不了盛衰洪流的核心,却可以影响盛衰洪流的运行,这便是郑平应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盛衰洪流的对策核心。

        回到临淄城,郑平来见刘备,将荀谌入局一事以及荀攸有投效之意告知刘备。

        刘备闻言大喜:“荀谌入局,即便救不了伯圭兄,也能救下伯圭兄的家眷,公达先生替我反说了荀谌,亦是大功。”

        “既然公达先生要来,我又岂能不在桃园备酒静候!”

        自从沮授去了扬州、田丰去了徐州后,刘备就深感军政诸事的决断,十分头疼。

        郑平在的时候,还能询问郑平;郑平不在的时候,刘备只能自己去想。

        可刘备总是会在青州的一些重要军政大事上迟疑不决,这不仅影响了效率,也让刘备办公署内的文书积压越来越多。

        郑平虽然名义上还是青州别驾,但郑平的职责重心早就已经转移了。

        往日里青州别驾府的文书及相应审批权限,都已经直接归属到了刘备手中。

        郑平更多的时间,是在策谋大势,助刘备统辖三州的人力、物力、财力,而非将精力放在青州的军政诸事上。

        荀攸若来,刘备就轻松了。

        刘备目光灼灼,脑海中已经预演了倒履相迎、把臂同游、桃园品酒、促膝长谈、抵足而眠、织席编鞋、委以重任等一系列的求贤技巧了。

        郑平没有惊扰刘备的沉思,而是返回了郑氏别院。

        如今已经是兴平元年六月,刘备的长女刘奕已经能奶声奶气的喊一声“显谋阿叔”了。

        而郑平跟孔素也成婚一年了。

        不过郑平成婚之后不久,就一直在谋划徐扬而州。

        这一年,郑平跟孔素聚少离多。

        对于结发之妻,郑平多少也是有些愧疚的。

        孔素远离了父母孤身跟着郑平来到这临淄城,而郑平又忙于国家大事疏于儿女情长。

        然,这乱世之中,能活下来已经是极为不易。

        哪怕郑平能谋全局,这每日里也少有空暇的时候。

        即便是静坐垂钓,郑平脑中想的也是如何提防袁绍曹操等人的算计,以及如何去算计袁绍曹操等人。

        以天地为棋盘,众生为棋子,只求早一日助刘备匡扶汉室、定鼎天下。

        看着欢喜雀跃、眼中没有半点儿埋怨和责怪、正匆忙的将饭菜端上桌子的孔素,郑平的眼中闪过一丝柔情。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

        似郑平这般立志于天下大事的人,注定是很少有机会去享受小家温情的。

        而孔素却没有因此而耍小性子去干涉郑平的公事,只是默默的在郑平背后支持。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来电了,连夜写的稿子。小作者还是诚意满满的吧,感谢兄弟姐妹们的月票!

        今天三更不会少,咳咳,欠更的补不了求体谅。


  https://www.biqugecd.cc/38097_38097122/1842638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