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逐鹿引 > 第133章 富贵返乡

第133章 富贵返乡


话说刘邦回到沛县老家,受到父老乡亲的盛情款待,他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期间降下旨意,世代免除沛县人的赋税徭役,但不包括丰邑。沛人闻之莫不感恩戴德。但临走的时候,众乡亲却拦住刘邦不让走,跪请刘邦把丰邑人的负担也免了,说:“陛下虽然是喝沛县水长大的,号称沛公,和沛县的感情深一些,但毕竟是丰生沛养,丰邑和沛县都是你的老家,两地又是近邻,亲戚连亲戚,陛下怎么能只免除沛县人的赋税徭役,而不免除丰邑的呢?”

        刘邦说:“我在丰邑只是借生,还没出娘胎就差点死在那里,见秦军来屠婴儿,邻里多自保,不惜陷害我家,致使全家流落沛地,我于丰人有可牵焉?我起义初时,创业艰难,正是用人用物之机,丰邑守将雍齿伙同丰人却率先叛我,差点把义军掐死在摇篮中。每念及此,我深恨之,因此我不承认是丰邑人,我与那里没有任何瓜葛!”

        乡人齐呼:“陛下一向宽厚仁慈,请您不要计较过去的事,您要不同意,我们就长跪不起!”刘邦看这么多父老乡亲一直跪在他的面前,心中不忍,只好说:“也免了,你们起来吧。”

        众乡亲马上站了起来,高呼:“谢谢陛下,皇上万福!”

        刘邦带领一帮随从,愉快地返回长安,沿途路过一些城市,地方官员不免兴师动众隆重接待,他们也没有甚推辞,歇息一下仍旧赶路,又用了半个月时间,回到宫中。

        萧何负责承建的新的皇宫未央宫即将封顶,远远看去,巍峨壮观,气势恢宏。刘邦看到这个建筑这么豪华,眉头一皱,当即让人把萧何叫到宫中一顿臭骂:“你是诚心坏我江山,还是脑子里进水了怎么的?我让你负责建设皇宫,你建个稍大一些的院子也就罢了,谁叫你搞得规模这么大,楼又这么高,这么铺张浪费了?现在国家刚刚建立,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国家和百姓都很贫穷,哪容得我们这样糟踏?宫室再小也不影响决策,只要心里装着百姓,在哪儿都能办公。秦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兴土木,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你这样做,怎能不遭到天下老百姓的怨愤,是要我刘邦做第二个秦始皇吗?”

        刘邦是苦孩子出身,尽管在官场上混得越来越大,对于金钱已看得不那么重要,但对于浪费这样的事还是不能容忍。萧何听他骂完,忙给他解释:“陛下息怒,听我说说理由。我之所以把宫室搞得这么宏大,就是考虑到我们是泥腿子进城,天下百姓多认为我们和他们差不多,他们在过去那种戒备森严的环境下被统治惯了,如果我们把宫室建得太寒酸,有人就会认为我们没有出息,从内心里不服我们。同时,现在各诸侯封地,都有旧的宫殿,规模都很大,如果皇上所用,还不如他们的气派,不足以显示您的尊贵,也不能对他们构成威慑作用。另外,国家再穷,也不在于建不建几间大房子。省吃俭用,于治家有余,于治国则不足。秦国灭亡,是他们连年征战,无节制地向老百姓摊派徭役,遭致四方怨恨,岂因一宫室之费而败乎?”

        听萧何这样一说,刘邦气稍消了一些,但仍说:“强词夺理,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我看你是进了城开始讲派场了,还要摆出这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不是我讲派场,皇上认真地想一想是否有这个必要?哪天你到现场去看一看,也许就能认可了。”萧何说。

        刘邦说:“也好,我倒要看看你搞得是否实用,否则,我叫你扒了重建,费用你给我弄去。”

        不几日,刘邦就带领几位近臣来到未央宫视察。这未央宫占地足有二千多亩,设主殿一处,辅殿若干处。主殿为议政殿,高三层,为皇上日常办公起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主殿前有三道门,从南至北依次为正阳门、德正门、安泰门,每个门之间相隔三百丈。主殿后面为神武门,为皇帝进出的地方。两侧设有四个辅殿,其中东面为坤宁宫、太**,是**和皇子们驻足停留的地方,西侧为议事堂和辅政堂,分别是大臣和皇帝的近侍议事和办公的地方。另外,四周还建有大量的辅房,是杂役和皇家卫队驻扎之所,还有就是料理吃喝拉撒睡的一些机构的场所。这些地方,刘邦都逐一看了,认为想得还算周到。在主殿二层,他看到龙椅高高在上,下面是一片很大的厅,足能容下几百人站立,感到自己坐在上面离大臣太远了些,就说:“座椅设得太高了,这样岂不叫我有脱离百官之嫌?另外,下面的人讲话,我在上面恐怕既看不清也听不清,不利于议事。此处虽有气势,但好像不太实用。”

        萧何说:“陛下说得是。但不这样,我们觉得不足以显示您的尊严。同时,下面的人和皇上保持一段距离,这也可以叫做安全线,防止皇上在召见外使时有人图谋不轨。这种情况在秦始皇的时候曾经生过,所以我们在设计这一块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点。至于您说的下面的人讲话,您在上面听不清,我们试验了一下,觉得大臣凑事,只要走到前面来,还是能听得清的。只是由于光线是从南面进来的,的确坐在上面有些看不清下面说话人的脸,为此,工匠们已决定在后面多开些窗户。另外,为了增加殿内的辉煌,上朝的时候,四周还要点些蜡烛,那样您在上面就能看清下面的人的情况了。”

        刘邦听萧何处处为他着想,心里很满意。但看整个未央宫造得这样奢华,想想自己幼时过的日子,想想全国的老百姓还有那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还是觉得有些太造孽了,如果把这些钱用于赈灾扶贫,那能救活多少个家庭啊。但现在事已至此,也只能接受。想萧何办事固然周到,但从花钱大手大脚这点上看,他并不欣赏。我刘邦要的是刘家江山万年长青,你给我开了个这样的头,叫后世子孙如何效法?这种奢侈之风传承下去,铁打的江山也经不起折腾啊。因此他说:“整个工程我很满意,只是糜费太过,让我感到可惜,你们在扫尾工程中,要十分注意节约。我们立国不久,各方面要办的事还很多,要大力提倡节俭之风,能省就省。重要的是要给后代树立一个好榜样,不让后世坐吃山空。萧何,你们说我说的是吗?”

        萧何忙回答:“陛下说得极是。我们一定照着去做。”他虽然这样说,但心里另有想法,在这点上他认为刘邦有些保守,始终觉得这是百年大计,要干就要干好它,不能过了几年就让人看着落后了。加之刚才他又得了刘邦对工程很满意的话,有些好大喜功,产生了一种侥幸心里,我先干成再说,到时生米做成熟饭,你皇帝还能不认可?这样想着,他就继续大兴土木,把一些后续工程搞得更加精致。后来刘邦知道了他的话并没有被萧何采纳,不免对萧何有了看法。

        官场的事,有很多时候无非是迎来送往,吃吃喝喝。刘邦从沛县回到长安,一帮大臣便吵嚷着给他接风。刘邦说:“不要你们给我接风,哪天我来设宴,招待大家一场。我在外讨逆固然劳累,你们在家操持也很辛苦,我应该慰问大家。”

        群臣说:“这样更好,我们可好久没有在皇上跟前痛饮一场了。”

        刘邦让御膳房准备了两天,然后在长乐宫大宴群臣,把一些功臣将相都请了来。宴前,刘邦又大封功臣,在这之前因为已封张良为留侯,所以这次封的依次为:萧何为酂侯,食邑一万户,曹参为平阳侯,食邑一万户,周勃为绛侯,食邑八千户,樊哙为舞阳侯,食邑八千户,陈平为户牖侯,食邑三千户,其余还有夏侯婴、灌婴、周昌、王陵、鄂千秋等,食邑三千户、二千户、一千户不等,还有封为其他职务的。至此刘邦共封侯一百四十三人,其中沛县子弟就有二十三个,绛侯周勃、安国侯王陵、汝阴侯灌婴同为沛县安国乡人,而且几家之间住得不过五里路,所以至今那里还流传着“五里三诸侯”的说法。

        看到刘邦这样分封功臣,有的武将不服,他们都是行伍出身,说话不知拐弯抹角,也不管在场的人面子上挂住挂不住,当场就说:“我们都是身经百战的人,赴汤蹈火,杀敌无数,很多人身上留下大块大块的伤疤,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得到封赏最重的是这些人。而萧何从来没有在战场上见过他,只是在后方组织些粮草,安抚一下百姓,他的功劳怎么能比我们还大,得到的封赏最多?陛下这样做是不是有些太偏心眼了?”

        刘邦说:“这就是你们不懂其中的道理了。你们都知道打猎的过程吧,打仗就好比打猎,起打猎的是人,怎么打也有人来决定,人现目标了,一箭射出去,或中或不中,这时就把猎狗放出去,由猎狗扑获猎物,交到猎人手里。萧何的作用,好比猎人,是功人,你们的作用,好比猎狗,是功狗。打猎有所收获,功人和功狗都有功劳,但你们说是功人的作用大呢,还是功狗的作用大呢?”

        众武将听皇上把他们比喻成功狗,心里很不舒服,尽管觉得是这个道理,还是咽不下这口气。汾阳侯周昌就说:“皇上说的虽然有些道理,但也不应把最大的功劳算在幕后指挥的人头上,试想如果没有前线将士出生入死,冲锋陷阵,你那功人的点子再高明,难道敌人会闻之自动败退,举手投降?即使我们是功狗,其中也有既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又多谋善断、攻无不克的全才,像曹参将军,参与大小战役上百次,受伤七十多处,难道他的功劳也比不上萧何?若要排名,也应该排曹参第一。”

        周昌说的话不无道理,实际上真要刘邦说出张良、萧何、曹参等几个人谁的功劳最大,他也不好一口说准,只是从内心觉得还是萧何和他更贴心些,所以就把萧何排了第一。但没想到下属中还真有这样的一根筋,非要给他较真。他只好说:“这只是一个排名问题,实际上他们的食邑是一样的,都是万户侯嘛。在这点上,你们应该好好地向留侯学习,他也不要功劳第一,我封他为三万户侯,他却宁愿只要做一个食邑很少的留侯。”

        提到留侯,这是大家都佩服的人物,众将便不好再说什么,另外,有意见也只是说说而已,谁还能撕破脸给皇上下不来台?但没想刘邦这边话还没说完,就有一个刚被封侯名叫鄂千秋的人,揣透了皇上的心思,站出来反驳周昌说:“你这话说的不对。曹参之功,乃一人之功,而丞相之功,乃全局之功。自皇上西取咸阳以来,萧丞相就是皇上最重要的参谋和助手,一些大政方针的制定,多得丞相之力。皇上在内,丞相则不离左右,随时为皇上出谋划策,并根据旨意处理好一应事务。皇上在外,则克尽职守,筹办军需,安抚百姓,不使有半点差池。随着汉军人马日众,最多时达百万人,丞相也不使供应有亏,保证了各路大军都能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度过难关。楚汉相争之日,汉军损失大片领土,唯关中因丞相之力得以保全,这不仅使汉军后方支援有所保障,也使我们这些人在最困难的时候还留有一线希望,因此才能够率领士卒坚持与敌人对抗。这些都是多大的功劳?如果没有这些,我们今天凭什么还能在这里接受皇上的封赏!当然曹参将军功劳也很大,但如果从全局和局部的角度来衡量,我认为还应该是萧何第一,曹参第二。”

        这通长篇大论说得太有理了,但由于过分强调了萧何的功劳,有点贬低了皇上的形象,有点让刘邦感到诧异。群臣听到这里,也不好再说什么。刘邦说:“我之所以这样决定,也是这样认为的。萧何于国家、于诸位都有大功啊。只是他的作用,是通过我挥出来的,你们看不到,所以才会不服。鄂卿一席话,我想不仅叫诸位没有话说,也让我更感到萧何的作用是多么特殊,我还要给他更高的待遇。允萧何可以带剑上朝,不趋入宫,另再加封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俱有食邑。在这之前的秦法规定,大臣上朝,不许带剑,而且进宫的时候走路不能抬起脚来,要趋地而行。刘邦给萧何这样的特权,几乎是让他和自己一样的待遇了,这是何等的荣耀!那父子兄弟十余人沾了萧何的光,算是都当上了高级别的公务员。

        萧何听到这些,早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刚才看群臣有反对的,就想听听这些人有什么意见。这时又听到皇上还要加封自己,这怎能不遭来更多人的嫉妒!树大招风,出头的椽子先烂,这点道理他还是懂的。还有,他跟了刘邦多年,深知这皇上越是抬你,说明他防着你的时候也到了。于是赶忙推辞:“先,我要谢谢陛下的厚爱,但给我如此厚遇,我确实担当不起,还是众将军说得对,我于攻城略地,贡献甚微,仅在后方做些供应粮草的事,都是很容易做到的,怎么能和各位在前线出生入死的将士相比呢。我恳请皇上不要封我为万户侯,另还要削去其他额外的赏赐。”刘邦说:“萧何就不要推辞了,我意已决,就这样定了。今天我请大家来,主要是喝酒,我们君臣今天要一醉方休!”

        对刘邦今天的封赐也有满意的,也有不满意的,满意不满意,也就这么着了,他现在就是组织,你不满意,还能够跟他打架去?众大臣听说要吃饭,叨叨了半天,也都饿了,一窝蜂围上了桌。几个高级别的将相,和刘邦一桌,其他人有关系好些的,就自动围成一桌,加之一些工作人员,十张桌子坐得满满的。

        这些开国的将相大都是能喝的主,一碗接一碗,如喝凉水似的。刘邦先去给他们敬酒,每桌喝了一碗。过后他们又来给刘邦敬酒,有一起来的,也有单独来的,也都要求皇上喝完。刘邦哪能受了这么多人的敬,不一会就喝得差不多了。他又有骂人的习惯,借着酒性,看着谁不顺眼,不免骂上两句。这些被骂的人当面不敢顶撞,回到自己桌上不免酒疯,黑喝黑吃,骂骂咧咧,一时吵得跟鹅窝似的。到了后半场,酒越喝越乱,有平时不对乎的,开始干了起来,先是干酒,再是对骂,后边还有几乎要打起来的。这些人很多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不大拘泥于礼节,互相之间骂什么话的都有,老子长老子短的有,操爷爷操奶奶的有,**呀**呀的有,喝了点酒,全然没有了王侯将相的样子,俨然是一群农村老头在骂大会。还有一些喝多的,离开桌几步,就随地大小便起来。当晚把个长乐宫作腾得如猪圈狗窝一般。刘邦也不知什么时候离开的,第二天听说昨天大臣们都喝醉了,把宫里作腾得不成样子,心里有些后悔。回想昨天的情况,感到太不成体统了,这些人也太没有规矩了,哪还把他作为一国之君,简直当成了一个可以随便讲条件、喝酒可以随便灌的包工头。这样怎么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

        后来在公共场合,刘邦又遇到过几次这样的情况,为此心里很烦,看到那些人一个个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样子,甚至不想上朝了。他和几个近臣几次讨论过这个事,大家都拿不出好的办法。这些人都是跟他一路走来的,有的是立了大功的,有的是近亲,拿什么来约束他们呢?如果光凭翻脸,不免遭致他们的抵抗,再者自己也不能成天板着个脸啊,那样自己又太累了。

        有一个叫叔孙通的儒生知道了这个情况,他晋见刘邦,说:“这就需要用儒家的礼仪来解决了。我来帮你制定朝仪,君臣说话办事,都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遵守相应的制度,这样君主就有君主的威严,臣下就有臣下的规矩了。办起事来才能有较高的效率。”

        刘邦虽然表面上接受了萧何关于要用文人治国的观点,但对儒生却一直没有太多好感,时至今日,他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接受叔孙通的建议,答应:“你先做做看吧,但有一点我要指出来,不要太复杂,我这个人一向喜欢简单,太复杂了我做不来。”

        叔孙通说:“不会的,陛下,把古代的一些礼法作些删减,再结合如今的情况,作些规定就行了,关键是有了规矩就要照着去做。”

        这叔孙通本是秦国的博士,刘项灭秦后,他带着一帮徒弟辗转投奔到刘邦这里,因他说话幽默,办事灵活,不怎么咬文嚼字,刘邦就让他做了军中幕僚。

        做礼乐方面的事,是叔孙通的专业技能。他得到刘邦的许可后,马上带着一帮徒弟鼓捣起来,不长时间就搞出了一整套东西。按照这套礼仪,他先组织一些人进行演习,感觉有不流畅的地方,马上进行修改补充。

        刘邦越来越不愿看到一些大臣的嘻打哈笑,动不动就瞪眼骂娘,感到太粗俗。这日他烦得要命,便带着几个随从到他的私人农场去打猎。这片农场有一万多亩,因为平常没人经营,里面杂树野草丛生,野兽野禽很多。刘邦骑着马,牵着狗,兴致勃勃地到了这里,却见里面种满了庄稼,还有庄户人家搭建的不远一个的庵棚。他就怪了,心想是什么人敢跑到皇家苑林里来随便耕种?就让人上前去打听,原来是萧丞相准许他们进来的。

        “他妈的,这个萧何,居然敢擅自让人到皇家苑林里来动土,他究竟想干什么!”刘邦骂道。

        猎也没打成,刘邦气呼呼地回到宫中。这些天他正听人报告:“萧何自从封了万户侯以后,得意洋洋,全然不把众大臣放在眼里。还有就是全然不把皇上的话当回事,说皇上让他节俭建设未央宫,他说这是百年大计,要建就建好它。还有就是借建设宫殿之机,改造丞相府,有挪用公款嫌疑。”起初刘邦听了这些话,还以为是众大臣对评定萧何功劳第一,有的人嫉妒心在作怪,背后说他的坏话也是正常的,现在看也不全是假,他岂只是不把众大臣放在眼里,连我也不放在眼里了!想到这,刘邦马上传旨:“把萧何给我抓起来,关进宫中大牢!”

        夏侯婴问:“什么理由,皇上?”

        “不要问理由,我想关他。”刘邦生气地说。

        萧何不明不白地被关了起来,有人吃惊,有人高兴。这正是刘邦用人的一种策略,抬一抬,压一压,好一阵,坏一阵,始终让你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不敢翘尾巴。他重封萧何后,萧何这一段的确有些在朝中弄权,这是刘邦最不能容忍的。加之有不少武将始终心里不服,甚至出现了消极怠工的现象,这怎能长久这样下去,万一有个战事,还指望谁去前线卖命,因此找个理由就把萧何关了起来,一方面是堵众人的口,让大家心理上有些平衡,另外也让萧何清醒清醒,让他知道,这里真正的当家的是我,我能封你,也能贬你。

        过了些时日,负责刘邦的保卫工作的宫中都尉王猛趁晚上值勤的机会,对刘邦说:“启禀陛下,我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能给刘邦当护卫的,都是跟前的红人。刘邦随口骂道:“你他娘的有屁就放吧,别转了。”

        王猛说:“我觉得陛下把丞相关起来实在太冤。丞相跟随你多年,你还不知他的为人?他把未央宫建得好一点,也是为了皇上办事。有人说他借机肥私,这不可能,他一向都是公私分明。您允许他可以坐四马的小车,可丞相至今还坐的是牛车。丞相府现在是在修缮,但那是房子快要塌了,实在不能再将就了。我还听说,丞相拿出自己的钱给建设未央宫的工匠改善伙食。这还看不出他的忠心?他把皇家苑林交给老百姓耕种,实在是看着那片地闲着可惜,经营好皇家的产业,这本也是丞相的职责,况且这些老百姓都是你的子民,有什么不恰当的呢。还有人说丞相有反心,这更是无稽之谈,当年他独守关中,年富力强,都没有背叛陛下,怎么会在您已平定天下,他年事已高的时候反您呢?丞相年龄已大了,实在经不起多少牢役之苦,您赶快把他放出来吧,不然非出事不可。”刘邦也知这些道理,正想找个台阶下,可惜朝中大臣在关键时候竟没有一个为萧何说话的,可见人心之叵测。现在有王猛说话了,他想也把萧何折腾得差不多了,当即答应:“你小子说的有点道理,但他不该不经我的允许就擅自把苑地交给别人耕种,不然这宫中的东西,我还能当什么家,叫人卖空了也不知道。这就是对他的惩罚。你明天就把他领出来吧。虽然把他关了起来,但也没免他的职,叫他今后小心为是。”王猛忙答应:“皇上说得是,我一定告诉他。”

        萧何在牢中关了近一个月,倒也没受多少罪,只是更加知道了刘邦的翻脸不认人。他出来向刘邦谢恩,刘邦看着他一脸沧桑的样子,有些怜惜,就安慰了一下,说:“我这些日子也是气不打一处来,让你受委屈了。你多少年忠心耿耿,我是知道的,有些事你也明白,我也是做给别人看的。你以后该怎么着还怎么着,凡事不必向我请示。”刘邦虽然这样说,萧何以后哪还敢先斩后凑,那除非是他还想二进宫。

        萧何说:“我会谨记的。”

        萧何进去的这一个月,未央宫的建设基本完工,叔孙通的的礼乐朝仪也搞得差不多了,正在试验阶段。这日在未央宫举行彩排,叔孙通把刘邦也请来,让他来指导一下,看还有什么意见。刘邦听了汇报,又坐上龙椅体验了一下,感觉是那么回事,就说:“很好,从明天开始,让朝中所有大臣都来学习朝仪,你仔细地教教他们,有不遵守规矩的,刑罚伺候!”

        按照刘邦的吩咐,从第二天开始,大臣们都到新落成的未央宫学习礼乐。叔孙通和他的弟子们,从怎么入宫开始,到怎么站立,入座,凑事,敬酒,目送皇上离朝,到大臣退朝,都讲了一遍,然后就开始演练,亦步亦趋,不得有半点差池,凡有不当者,一律重练。刘邦的监察御史就在旁边看着,对不好好练习者,当场予以申斥。

        大臣们就这样反复学习了半个月,叔孙通向刘邦报告,说训练得差不多了,可以实行了。刘邦沉思了一会说:“择八月十六日为未央宫启用仪式,到时就按新的朝仪上朝议事。”

        叔孙通答应着“是”,就去准备了。宫人也按刘邦的意见通知各位大臣,要求不得有误。

        八月十六这天,群臣从正阳门趋步进入宫中,到了议政殿前,列队拾级而上,进入二层主殿,然后列四队站立,文臣居右,武臣居左,及刘邦来到,在龙椅上坐下,这时叔孙通喊道:“上朝,给皇上行九叩之礼。”

        下面站着的一百多位大臣“扑通”一齐跪倒给刘邦磕了九个头,口里喊着:“祝我皇鸿福齐天!永远康宁!永远康宁!”。

        叔孙通又喊:“叩头毕,请起立。”群臣起来又站成四列。

        这时刘邦话了:“给大家赐座吧。”群臣各自坐到事先指定的座位上。看看群臣都坐下了,刘邦说:“今天是未央宫正式启用之日,我们要喝酒表示庆贺,给大家每人赐酒九杯!”

        侍者一呼拉从幕后端着酒来到各位大臣的面前,叔孙通喊一次给倒一杯,九杯喝完,又喊:“酒毕,请群臣给皇上谢恩。”群臣又起立列队拱手喊:“谢皇上赐酒。”

        接着刘邦讲了一通以前朝中缺少规矩,说话办事有失体统的现象,所以才实行这套朝仪。让大家对比一下,这样是不是比以前像个样子了。然后又对当前大事提了一些要求,让大家分头去办。之后,群臣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在刘邦旁边站着的侍者趋前几步喊道:“有事凑事,无事退朝。”

        萧何、曹参、樊哙、叔孙通又分别凑了几件事,刘邦都批准:“照办。”

        下了朝之后,刘邦回到**,见了吕雉,一脸高兴地对夫人说:“我今天才真正体会到当皇帝的尊贵!”

        的确他的这套制度对皇帝太当回事了,以致整个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时间,那些皇帝老子们始终都不愿丢掉这个把个人推到极尊的把戏。这也是中国长期不能摆脱封建独裁统治而导致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想到此,我们也不知应该说刘邦好还是坏了。也许该怪那个姓叔的小子吧,此人应该遗臭万年!

        (本章完)


  https://www.biqugecd.cc/35_35653/1764153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