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野庄传奇 > 第22章 ?第二十二章 滹南遗老

第22章 ?第二十二章 滹南遗老


话说斩蟒将军皇太基在藁城县令董俊说服下,毅然决然加入了元朝南下征讨军,这支队伍主要有藁城籍人员组成,虽说战将人数不多,可个顶个会武功,是精兵强将。

        公元1232年腊月初一,即天兴元年,蒙古军队进攻金国首都汴京(即开封)并形成合围之势。金哀宗一看汴京危如累卵,为了保存实力,遂撤兵离开都城。斯时,留守官员与京城里的父老乡亲一并赶到京外奉辞。金哀宗和留守官奴申谈论到东部元帅李欣作战不利还满口怨言,遂下令将其罢免,降为兵部侍郎。

        在汴京被围的当中,金哀宗一看局势对金国极为不利,便想法设法逃离京城,去寻找下一个栖息地。虽说都城汴京是一个富庶的地方,可是现在,京城濒临危险的境地,蒙古大军这一重重包围,让金哀宗着实雪上加霜。由于金国建国一百多年来,曾经的霸气已被时代所磨砺,现如今国势暮气沉沉,跟随的官员也是唯唯诺诺,为了保稳乌纱帽,一个个如影随形,没有一个主心骨,对于突如其变的军事危机,大小官员也是一头雾水。

        这也不是金哀宗一个人所为,自宣宗、章宗始,这种颓败之势便初露端倪。作为怠政皇帝,国家综合实力下降是迟早的事情。

        金哀宗收拾这一烂摊子,他也想雄图大展,只可惜浅尝辄止。

        这一次亲自挂帅出征,金哀宗是下了很大的勇气做出的决定。

        金哀宗决意出征,大政方针已经确定,一个汴京城,负责守护的是四个元帅。东面元帅由撒合担任,南面元帅由术甲担任,崔立为西面元帅,孛术鲁买奴为背面元帅。

        金哀宗出去远征以后,奴申想召见李辛共谋发展大计,李辛一听,思忖道:“坏事了,我的情况可能已经泄露了,不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李辛遂下定决心向蒙元军队乞求投降。想到这里,李辛弃马出逃京城。

        奴申获悉李辛逃出京城后,深感这个叛徒如果到了敌营肯定勾引鞑子涂炭生灵。便派心腹骑快马火速前去擒拿,半路上,李辛拒不配合,便与追赶的差使展开了较量,终不敌而被杀。

        此时,汴京城里的官员们与老百姓日夜渴盼金哀宗率精兵击溃敌军。蒙古兵倒没有溃败,可是京城里的物价却在飞涨。此后得到消息,金哀帝率兵另辟新径,已经度过黄河,直奔造访南京归德府。宋朝以来,当时有四京:北京大名府、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以及南京的归德府。归德府是京城不假,可毕竟与开封不一样,那就是去归德府太远了。

        留守奴申依稀记得金哀宗在开封时,曾经大发光火,责问丞相僕散七斤:“你给说说,如今的纪纲在哪里?”宰相一听懵了圈,尽管口里支支吾吾,也道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因为丞相压根就不知道“纪纲”就是法制的意思,还误以为是金哀宗感兴趣的某个人呢!你说搞笑不搞笑。

        丞相窝着一肚子火回到了官府,下车伊始,丞相就厉声对属下说:“今天,皇帝追问我纪纲在哪里?你们当中哪一个曾经把纪纲带给我看一下?”属下人大眼瞪小眼,一头雾水,竟也不知所云。

        官员们文化水平到了这个地步,金哀宗也真是够悲催的。平常,金哀宗身边被一大帮子人簇拥着,个顶个奴颜媚骨,整日嘻嘻哈哈装腔作势。如今蒙金战争已经打响,可这些文武大臣与元帅却一筹莫展不知所以。

        斯时,蒙元军队正从多个方面包抄过来,金哀宗自己却封锁在归德府内,他没有可靠的大后方,也没有肱骨重臣和大将。

        归德离汴京并不远,汴京已经到了一斗米可以卖出二十两白银的地步,那些搢绅士女朝不保夕,遂在市里行乞,更有悲惨的是自己饿得快要死了,便下狠心杀死老婆孩子以此来充饥。凡是家里用皮革做成的家具,早就被饿鬼们撕下来放在开水锅里炖,成为了腹中餐。王侯第宅,故家乔木,也被砍伐殆尽。

        自从忽必烈兄长蒙哥登上元朝大汗之后,忽必烈受到了重用,他奉哥哥宪宗之命,总领漠南事宜。

        在此期间,忽必烈事必躬亲,认真分析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他为了进一步稳固江山拓展疆域,不失时机学习汉人先进文化,虚心纳士。

        为此,忽必烈从当地延请了一批汉族的饱学之士。这些鸿儒看到忽必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少志士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元军账下。

        元朝幕僚当中有,按地域或思想领域可分为:王府宿卫群、河北邢州术数家群、理学家群、金源文学群、宗教僧侣群、经邦理财群等。

        这些鸿儒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阐释治国经略。

        在汉人文官中,突出代表人物有刘秉忠,王恂,张文谦,姚枢,许衡,李冶等人。

        在汉人武将中,突出代表人物有史天泽、史杠、皇全、皇庆父子以及董俊父子等。

        这些文治武功汉臣,如日月之星,他们在元朝治国之能臣中烁烁其芒。

        尤其是藁城人董俊,领衔大将军之职,为元朝恪尽职守,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儿子当中,诸如董文炳、董文蔚、董文用、董文直、董文毅、董文振、董文进、董文忠、董文义。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或虎父无犬子。董俊父子武艺精湛,个顶个武功超群。尤以董文炳、董文用和董文忠三人功绩卓著。

        忽必烈看到自己手下兵强马壮,不禁喜上眉梢道:“天下之士尽揽吾之囊中,谁还能与我为敌?!”

        然而,事情没有绝对的,百密亦有一疏。这不,藁城就有一个鸿儒,他精通儒释道,才学超人,是金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此人姓王明若虚,著述颇丰。

        军师刘秉忠,能臣史天泽,将军董俊等乡党多次登门拜访,力劝王若虚改弦易辙,投靠到元朝。

        可王若虚面对老乡的苦口婆心,不为所动,对于忽必烈承诺的高官厚禄嗤之以鼻。他与金国另一个文学家元好问亲密无间志同道合,二人谈经论述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时间在他们交谈中倏然而逝,两位鸿儒不免喟叹光阴之匆匆。他二人一同编修国事,细致入微地编纂史书。

        王若虚冰心浩然忠心报国,他始终坚持“忠臣不保二主。”

        看官也许要问了,这个王若虚何许人也?怎么这样优厚的条件都不为所动呢?

        说来也是,王若虚,生于1174年,金国著名学者,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王若虚故乡是城南新村人,距县城二十里地。

        他家累世为农,父亲质直尚义,乐于助人。乡人有讼,辄多就决之。后用公贵,赠朝散大夫。王若虚在家排行老二,从小就聪明伶俐,若夙昔在文字间者。镇人以文章德行称者,褚公茂先,而后有周先生德卿。德卿公舅行,他童年之际便被老先生视为伟器,教督无微不至,尽传所学。及官四方,又托之名士刘正甫来教学。就这样,王若虚是在名师授课下得以毕业。

        王若虚弱冠之际,擢承安二年经义进士甲科。任门山县令时,治化清静,人们安家乐业。任期已满,县城老幼争相为之送行。

        后来,王若虚任国史院编修官,继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他奉诏出使西夏国,回来之后,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从金哀宗正大初期,到金章宗、金宣宗,浩繁的《实录》编纂工程方才完成。

        此后,王若虚迁甘肃平凉府判官。没过多久,王若虚被召为左司谏正大夫,执掌讽谏之职。

        凭借资历,王若虚被转迁陕西延安任刺史,不拜,超擢翰林待制,遂为直学士。


  https://www.biqugecd.cc/32279_32279615/948816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