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铁血铸新明 > 第一百节 君臣奏对

第一百节 君臣奏对


第一卷风起于飘萍之末

        “此一时彼一时!

        现如今,建奴已经进关,入侵大明长达三个月之久,四处残杀大明子民,掠夺财物人口。

        若是此时再想着和谈,缔结城下之盟,则大错特错!

        此举将令天下百姓如何看待皇上?

        若是大明和建奴悬殊太大,根本不是对手,和谈倒也就罢了。可是现在皇上也看到,事情并非如此。”

        秦浩明讲得激动,不知不觉站起身,在崇祯的目视下侃侃而谈。

        “建奴此次出兵总计八万,纵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大体不差。

        一路攻城略地必有损耗,不说别的,单是在赵县,卢总督便让他们丧失万余人,这可是真真切切的数据。

        若此,微臣估计他们可战兵马也不过六万五千人上下。

        更何况,他们还要分兵看守被掳的大明百姓和劫掠的财物。

        如此一来,则可战之兵更少。

        反观大明,卢总督的天雄军尚有近两万人马,高监军朝廷兵马和关宁铁骑共有六万,陈新甲陈总督的宣府也有五万可战之兵。

        虽说比不得建奴精锐,可若是和兵一处,十几万大军跟建奴死耗,他们何能胜之?

        若是皇上能够下定决心,便是十人拼他一人又如何?

        大明百姓有十几千万,而建奴多不过百万人,这其中还包括蒙古人和投降过去的汉人等,真正属于建奴的族人决计不超过二十五万人。

        这点,我们可以从去岁建奴组建的八旗制度便可略知一二。

        若是在此战中,无需太多,我大明再留下他们两三万人,看建奴今后还敢再随意寇边,视我大明如入无人之地耶?

        所以,微臣斗胆,恳请皇上圣心独断,早做决定。

        则此,百姓幸甚!大明幸甚!

        微臣定和卢督一起,驱逐鞑虏,复我大明雄风,虽万死而不辞!”

        说到最后,秦浩明诚心实意跪倒在地,向崇祯行一跪三叩礼。

        若是崇祯能够答应,救千千万万人与水火兵戈,自己这一跪又算得了什么?

        “秦爱卿切勿如此,快快请起,朕还有事相询。”

        秦浩明说得条理清晰,有实有据,并非凭着一腔热血高喊,崇祯也是颇为意动。

        可执掌朝政十一年,早已过了原先冲动的年龄,考虑事情自有他的方略。

        没有得到崇祯肯定的答复,秦浩明心有不甘,可又无可奈何?

        该说的已经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该做的他正在做,唯有默默等待崇祯的决定。

        看见秦浩明一脸的哀怨,崇祯心里一软,柔声劝慰道:“兵戈之事,甚是凶险,朕无法立马答应,待和内阁朝臣商议后再做计较。”

        崇祯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这样对自己说,已经是算相当给面子。

        秦浩明点点头,知道勉强不得,鞠躬行礼,“多谢皇上不怪微臣胡言乱语,臣感激不尽!”

        崇祯对秦浩明的表现相当满意,知进退,明事理,不会跟其他酸儒一样,胡搅蛮缠,值得细细观察,留待大用。

        “朕所虑者,恐如杨学士所说,若鞑虏拼死与我大明死战,则陷入和国内叛军两线作战。

        以大明目前的财力和兵力,尚无法应付。

        秦爱卿可有其他见解?另外对于解决反贼可有什么好办法?”

        秦浩明之前的优异表现,让崇祯不敢小觑,从他身上,崇祯隐隐约约看到卢象升的影子。

        因此,像这样关于朝廷决策的大事,也不知不觉询问他的意见。

        秦浩明没有冒然立马回答,而是仔细组织语言。

        其实他知道,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还涉及到政治,跟大明的体制有关。

        明末农民大起义全面爆发之后,牵制了明朝几乎所有的军队,大明用尽了剿、抚手段均无济于事。

        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武装严重危胁着明朝的统治,对此大明已经难以应付,同时它还要发兵应付辽东战事,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所以才有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之说,历史也证明他的正确性,最终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投缳自尽。

        必须要说明的是,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的他们造反,使战争持续了近二十年。

        不仅对大明王朝旧有的制度和统治秩序造成了重创,也破坏了战区内各地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明末农民战争的战场,一方面人口伤亡众多,农业生产环境遭到破坏,农业再生产链条断裂,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衰落的状态。

        另一方也把大明最精锐的将士消耗殆尽,同时还有财力物力。

        可以说,正是农民军耗尽了大明王朝所以资源,以至于再也无法统一组织起来对抗建奴的入侵,最终导致农民军和大明一起被清军消灭。

        真真是应了那句老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鞑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可以夺取大明的天下,甚至是在入主北京城后。

        公元1644年,也就是大明崇祯十七年,女真鞑虏在多尔衮的带领下,第一次穿过当时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山海关进入中原,并顺利占领北京。

        几乎全体鞑子依然不太相信他们能够真正征服整个明朝,只是打算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诸王以镇燕都。

        而大兵则或还守沈阳,或退保海山,可无后患。

        鞑虏多尔衮虽然没有采纳这种目光短浅的建议,严格按照皇太极的遗志立即从沈阳迁都北京。

        但雄才大略如他,也不敢奢望能够进一步征服整个天下,其本人也亲口说“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尔”。

        可是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其实还不是在大明王朝的自身上。

        从皇室到官绅地主,兼并土地愈来愈猖狂,他们依靠政治权势大量地侵占官地和私田。

        宗室诸王、勋戚、太监也通过“乞请”和接受“投献”等方式,霸占了越府跨县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可是他们占了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却不要为大明承担任何责任,缘何不要灭亡?

        这些事情他虽然知道,可跟崇祯根本无法言明。

        秦浩明的脸色精彩至极,蹙着双眉,一会怒一会悲,却唯独没有喜色。

        崇祯也不催他,自顾拿起一块宫廷糕点,放在嘴里。

        他也没有指望秦浩明给他惊喜,这个问题,多少内阁重臣,名人士子天天反复讨论,也没有一个具体章程,不过满问罢了。

        “皇上,此事微臣没有考虑过,但有一个临时的怪招,或许能解决一些暂时性的问题。

        但请恕臣无罪,微臣方敢说出?”

        秦浩明反复思虑好久,终于下定决心搏一把,虽然他知道可能性很小,但做到无愧于心即可。

        “咦!快说,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大明从来没有应言获罪,秦爱卿请尽管说,朕这点度量还是有的。”

        崇祯闻言大喜,毫不在意的挥挥龙袍,示意秦浩明把对策说出来,哪怕是暂时性的注意。

        实在是对反贼无可奈何,动摇了大明的根基啊!

        至于建奴,不过是蛮夷罢了,待数年之后,敌国渐衰而我中原盗贼止息,便是解决他们的时候。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https://www.biqugecd.cc/2_2904/8190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