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异德 > 第二十五章 科学家的猜想

第二十五章 科学家的猜想


  
熊勇伟等前卫的科学家们设想的人类进化路线图主要有四大步骤。
第一步,在硅基尚不能“创造性思维”时,进化为“碳—硅基”新人类。
将人的大脑独立出来,摆脱身体束缚,与硅基结合,整合碳基的创造性思维与硅基的记忆、计算功能。
实现这一步,“碳—硅基”新人类将推动科技跨跃式精进。
第二步,当“碳—硅基”新人类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可实现在纯“硅基”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这个阶段,“碳—硅基”新人类将会选择摆脱碳基,进化为纯硅基。
那时,肉体人类将彻底被取代,纯硅基承载的意识,可称之为“硅基意识”。
第三步,“硅基意识”势必继续推进意识进化,对科技的理解、对世界的认知将达到人类无法想像的高度。
与此同时,“硅基意识”将不断发现新的更好载体,发展成为更加强大的一个甚至多个“某基意识”。
第四步,进化到最后,意识将彻底摆脱对载体的依赖,进化为无载体的纯意识态。
纯意识态,将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水平!
人机交互试验的目的,难道是想实现上述“进化路线图”的第一步,由纯碳基人类进化为“碳—硅基”新人类?
相较于熊勇伟院士的天马行空,李爽、汪国庆两位院士的研讨方向要切合现实得多。
他们思考的是:假如“失脑”是“人为窃取”,那么,查明窃取手段,即,“窃贼”如何把握时机于无形之中做到无创取脑?这对于案件侦察才具有现实意义。
设身处地站在“窃贼”角色思考,需要解决3个问题:
首要问题是“时机”。
人类停止呼吸,大脑缺氧,脑干通常在10分钟内就会死亡,从而达到临床上的死亡条件。
但为稳妥起见,临床医生通常并不会在这个时候立即宣告死亡,而会再作进一步观察。
因此,当临床医生正式宣告死亡时,逝者大脑在现有医学体系的认知中早已是确信无疑死亡。
但所有监控案例中,逝者大脑消失却都发生在正式宣告死亡后3—8小时之间,难道“窃贼”动用如此高超的窃取手段,只想得到一颗颗“死脑”?
这不符合基本逻辑。
科学家们认为,“窃贼”要的一定不是死脑,至少不是现有医学定义上的死亡大脑。
那么,宣布死亡后3—8小时,大脑有可能还是活的吗?
在过往的大脑试验中,有这样的案例!
有公益性研究报告早已证明:将初逝者大脑组织切片放入培养液,部分切片细胞的生命活动可维持长达数周。
这可能为手段高明的“窃贼”提供一种思路。
宣告死亡后,向逝者大脑注射某种制剂,以供大脑细胞维持最低限度的“存活态”。这种存活态既不会导致逝者复活,也不会让大脑彻底死掉。
也就是说,“窃贼”可以创造作案时间!
第二个问题是“无创”。
尽管外科手术水平空前提升,“无创”装备和技术层出不穷,但现有“无创”技术根本无法企及“窃贼”的无创水平!
要达到“窃贼”水平,手术必须达到“三化”:
一是“显微化”。整个手术过程,特别是术后缝合,应当通过显微措施至少进入到分子层面。
二是“纳米化”。手术装备必须达到纳米级。切割时,切刀在分子层面“庖丁解牛”,绕着分子边界游走,只切断联系,不破坏分子;缝合时,只须恢复缝合面两侧分子之间的联系。
三是“智能化”。分子层面显微操作,依靠人工逐个分子切割或缝合,工作任务可谓“天量”,加之时限严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交给智能操作系统。
“三化”之中,“显微化”难度最低,“智能化”其次,“纳米化”虽然最难,但纳米材料日新月异,如果集中力量、天量投入,还是有可能研发出相应装备。
也就是说,“无创”条件可以破解!
第三个问题是“无形”。
“无形”,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隐身”。“窃贼”采用隐身装备,接近初逝者,当着监控人员,神不知鬼不觉完成手术,窃走大脑扬长而去。
另一种,则是跨时空操作!
“窃贼”若是掌握了时空扭曲技术,在初逝者大脑与“窃贼”所处的手术台之间建立起时空隧道,初逝者放在停尸床的同时,也放置在“窃贼”手术台上!
针对“隐身”技术,各国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主攻方向是改变光的传播路径。
当背景光线被障碍物遮挡,观察者无法接收到背景光线,自然就会发现障碍物的存在。
通过隐身设备改变背景光线传播路径,使之如同流水绕石一般绕过障碍物进入观察者眼中,就会产生障碍物“消失”的假象。
类似隐身装备已经有初见成效的试验品,但还远远达不到实战需要。
针对时空扭曲,更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岂止没有成功案例,这世上根本就没人知道应该怎样开展时空扭曲试验。
因此,科学家们倾向于认为“窃贼”已经研制出高水平“隐身”装备,作案过程是在隐身装备掩护下进行的。
毛铮院士是国防部科研机构专家,他更关心人机交互试验成功后的影响。
他同意熊勇伟院士的判断:若人机交互试验成功,将创造出全新意义的智慧生物——“碳—硅基”新人类。
称之为“新人类”,仅仅因为它的一部分来源于人类,但毛铮院士认为,这种“新人类”可能与人类有天壤之别!
一是生存方式截然不同。
人类生存需要营养,电脑生存需要电能,“碳—硅基”两者都需要。
营养的摄取可以通过配制营养液来实现,因只维持大脑生存,其量较之整个人体需求量会少一些。
对电能的需求则不同,随着“碳—硅基”智能水平提升,其硅基部分的运行速度、运行质量将跨跃式提升,对应电耗也将大幅增长。
即:“碳—硅基”对能源的追求是主要矛盾,对大气、水、土壤等滋养食材的自然环境依赖程度将微不足道。
因此,“碳—硅基”可能会对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而丝毫不会顾忌生态环境!
二是思考方式截然不同。
“碳—硅基”摆脱身体感官影响,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可谓“六根清静”,爱恨情仇在新生存方式下逐渐淡忘,最终可能成为毫无人类情感的新生物!
“碳—硅基”在科技知识方面,却可能达到人类无法想像的新高度。我们搞不清“薛定谔的猫”是生是死,在“碳—硅基”看来,那只不过是蚂蚁面前的深沟宽壑、孙猴子眼中的一泡尿水而已。
三是行为方式截然不同。
“碳—硅基”是人机结合的新型电脑,其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可能是通过网络信息的方式传递到终端,利用终端设备实现其行为意图。
还有一种极端可能是,“碳—硅基”将人类作为其终端设备,通过控制人类行为达到自己的行为意图。以人类为终端,既可能是协议合作式,也可能是强制奴役式。
四是增殖方式截然不同。
任何生物都希望自己的群体增殖壮大,“碳—硅基”应当也不例外。
人脑独立于人类躯体单独生存后,其寿命可以大大延长,三、五百年没有问题,甚至可以存活上千年,但即便如此,终有一天还是会衰老死亡。
如何繁衍自己的种群,是“碳—硅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毛铮院士认为,“碳—硅基”会采用两种方式繁衍。
第一种是“婚配模式”。
尽快探索形成“碳—硅基”之间的“新交配”方式,通过不同大脑间的基因和意识配对,培养生成新的大脑,这个新大脑具有独立意识。
第二种是“养殖模式”。
如果“碳—硅基”无法实现自我繁衍,其种群繁衍增殖任务就必须继续依靠人类。“碳—硅基”就必须把人类养殖起来作为其衰老大脑的补充资源!
基于上述分析,毛铮院士认为,“碳—硅基”并不必然直接全面取代人类,并将人类消灭。最大可能是:一定时期内,“碳—硅基”与人类共同存在、共同生活——或许像当年的智人与尼安德特人一样!
还有一部分科学家考虑到了外星智慧。
他们认为,宇宙如此浩瀚,仅银河系就有约1000亿颗恒星,除了地球以外,宇宙中显然还有很多星球可以孕育出智慧生物。
很可能是某个先进外星智慧来到地球,目的很可能正是来窃取人类大脑——或许在某个外星智慧看来,初逝者大脑是上佳的果品,就像瓜熟蒂落时的甜瓜瓤!


  https://www.biqugecd.cc/29516_29516019/551485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