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新唐 >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婚(一)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婚(一)


六月十六日,兖州城。
这一天的黄昏时分,李从燕在吴从汉、李魏、李任、王祖河、白济汛、种桦甲等人的簇拥下,从泰宁镇节度使衙门走了出来,聚集在大门外的街巷上。
此番薛明山为了讨好李从燕,将李从燕大婚的许多事务都揽了过来,还特意将自己的节度使衙门让给李从燕当做临时居所。
此时官吏和世家依然遵循着大唐于黄昏时分迎亲的习俗,虽然偶尔也有在白天的情况。
对此李从燕也有所了解,之所以选在黄昏迎亲,与古代掠夺婚的风俗遗留有关。从婚字结构中也可看出端倪:婚字中的昏其实便是指傍晚时分,绝对不是因为女子昏了头才结婚这种后来的玩笑说法。
只见李从燕一身大红喜袍,喜袍的样式乃是登州镇特有的飞鱼服,配上喜庆的大红色,更显光彩照人,让大街上围观的军民人等赞叹不已。
吴从汉、李魏等一众登州镇幕府的官吏、将领也是如此,都穿上了飞鱼服,此时聚拢在李从燕的身边,更突显了李从燕的威武。
唐代婚礼装束乃是男性衣红,女性衣青。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新妇不是穿红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到了明代才有了凤冠霞帔的婚礼样式,自此才开始流行新妇穿红衣服的习俗。至少,在唐代就觉得红男绿女的搭配是对的。
李从燕看了看天色,笑着喊道:“出发啦!”
吴从汉等人欢呼着簇拥李从燕登车,然后众人纷纷上马,将李从燕乘坐的马车护卫在中间。在马车后面,还有从骑兵营精心挑选出来的三百铁骑将士,此时全都身穿大红飞鱼服,外罩明光铠,人人都手持长槊,非常威武。
其实在迎亲这个环节之前,李从燕应该还有一个祭祖的环节,将婚事敬告祖先,祭祖完毕再与傧相前往迎娶。而新妇则是在男方到达之前在娘家完成祭祖仪式。一般而言,若是士大夫的婚礼,傧相多是有名望的人或高门华族担任,以凸显男方家的声势威望。
可是李从燕却故意取消了这个缓解,自己可不想在这个喜庆的时候,给李克用这样的沙陀人磕头上香。而吴从汉、李魏等一众人等都是李从燕的绝对心腹,对此并无异议。
薛明山虽然感到有些不妥,但是此时一切以李从燕为主,只要李从燕高兴,想如何便如何吧。
在迎亲队伍中,除了李从燕的一众部下之外,薛明山也一身华服策马随行,与李魏、吴从汉等人一起策马跟在马车旁边。
另外还有登州镇、泰宁镇各地的世家人等,这些人听说李从燕要娶亲了,纷纷跑来献殷勤,不但纷纷送了大礼,而且还争抢着加入到李从燕的迎亲队伍之中,跟在大队人马的后面,似乎也是荣耀非常。
泰宁镇节度使衙门距离甄家府邸并不远,李从燕率领迎亲队伍很快就到达门外。
此时甄家的一众女眷已经堵在大门外,薛明山的夫人等女眷也在其中,李从燕需要先受这些女方亲友们一番戏弄刁难才能过关。当然了,像是民间那种口头调笑、杖打之类的肯定不会发生,毕竟李从燕是什么身份,这些女眷胆子再大也不敢随意造次。
李从燕走下马车,吴从汉、李魏、薛明山等人也纷纷下马聚拢了过来,见此阵仗,李从燕大笑着吩咐种桦甲分发彩钱,一众女眷纷纷争抢,甄家大门口顿时喧嚣热闹不止。
“李帅吟诗一首便可进去!”
薛明山的夫人笑着喊道,周围的一众女眷当即附和起来。
李从燕笑着说道:“我乃是武人,吟诗一首也是杀伐之气,恐怕与今日的气氛不相符啊。”
一旁的薛明山站出来解围,说道:“我看无妨!今日大喜,乃是李帅最大,不管是什么诗,都会被兖州百姓传颂!”
“对!李帅来一首!”
“李帅吟诗一首!”
眼见众人纷纷起哄,李从燕便清了清嗓子,周围顿时安静了下来。
“那我便吟一首《汉终军》吧!”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矜。
一呼同袍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胡骑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盎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盎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裏欢腾骄红颜。
尚留余威惩不义,四海同沐大汉~风!”
李从燕将后世抗倭时期的军歌稍加改动,当场吟唱出来,顿时镇住了在场的所有人。
李魏、吴从汉等人自不必说,听得热血沸腾,特别是那句:岂让儒冠误此生,更是说出了武人的热血和豪情。
薛明山听得有些发愣,这样的诗句怎会是一镇节度使作出来的?在薛明山的印象里,恐怕只有大唐时期的各路诗坛圣手才会吧!
此时人群之中早有人记录下了李从燕吟唱的这首《汉终军》,然后便开始争相传唱,一时成为兖州城的一桩佳话。
李从燕顺利进入甄家府邸,来到了厅堂,却发现甄宁夕并不在这里。
“人呢?”
李从燕正疑惑的时候,甄管事身穿喜服走了过来,叉手说道:“启禀李帅,新妇正在梳妆打扮,请稍后。”
这也是此时迎亲的一个风俗,新妇子在完妆后故意迟迟不出,此时男方众人就要齐声催促新妇出来,以示热闹喜庆。
此时不用李从燕吩咐,吴从汉、李魏、李任、王祖河、种桦甲、白济汛等众人纷纷开始欢呼起来,众人齐声喊道:“新妇出来咯!”
紧接着,府邸内的一众宾客也开始欢呼,场面甚是热闹。
甄管事笑着说道:“新妇羞涩,还请李帅作诗相邀!”
此时兴起以诗催新妇之俗,催妆诗通常由新郎自己作或傧相代赋。简单说,就是不会写诗也不用怕娶不到老婆,因为还有打手可以帮忙。当然也可以吟诵现成的迎亲诗。
李从燕早有准备,当即吟诵《下女夫诗》:““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治……”
一首《下女夫诗》吟诵完毕,甄宁夕便在两名侍女的搀扶下走了出来。一袭青色婚服在身,将原本就国色天香的甄宁夕衬托得更加艳丽,顿时就吸引了在场所有宾客的目光,众人纷纷惊呼赞叹起来。
甄管事见甄宁夕出来了,双眼也是微微发红,暗道了一声先家主显灵保佑之类的话。
接着,甄管事便高唱道:“新人坐鞍!”
坐鞍是唐代亲迎礼受胡俗影响的特点之一。请出新妇后,厅堂上会用坐帐将夫妇二人隔开,并让新妇面南背北坐在夫婿的马鞍上。
此时坐帐已经准备好,种桦甲将李从燕的马鞍放好,李从燕便上去搀扶甄宁夕坐好,自己则是又退了出来。
接下来又是大雁登场了,按照司仪的指引,李从燕取大雁隔帐丢入,甄家人抓住大雁后,会用丝线缚口,使其无声。这只大雁会在仪式结束后,再由李从燕赎回放生。
仪式完成后,李从燕当众吟诵去障诗,紧接着一对童男童女出面,去除坐帐让见面,直到这时李从燕才有机会仔细打量甄宁夕的面容。
看着倾国倾城的甄宁夕,李从燕已经找不到任何言语来描述,笑着看了许久,甚至连接下来的仪式都忘了。
甄宁夕隔着盖头看不到李从燕的表情,可是低头看着李从燕那始终没有动弹的双脚,也能猜出一二,便低声说道:“郎君惊醒些!”
李从燕这才回过神来,笑了笑,示意旁边的司仪继续。
按照习俗,在新妇离家前,父母会临别训诫,然后用一障面物遮住新妇的脸,用意是不让外人看见新妇的面貌和避邪之因。
障面物就和后来的红盖头意思差不多,只不过唐代障面物的颜色、种类不一,有幂离、帷帽等,而一般统称盖巾或盖头。
此时甄宁夕的父母都已经过世,府中除了旁支便没有甄宁夕的长辈,所以这个缓解就省略掉了。由甄宁夕再次叩拜自己父亲的牌位,然后由甄管事将一把团扇交给了甄宁夕,作为障面物。
一切妥当之后,李从燕便牵着甄宁夕手中的红丝绸做成的红花,二人一同走出甄家府邸,甄宁夕先独自乘上迎亲的马车,同时李从燕翻身上马,骑马绕车三圈,然后再一并前往泰宁镇节度使衙门。
这个仪式最早在《礼记.昏义》中的说法,是指新郎驾妇车之轮三圈,然后御者替之,但到了唐代就变成骑马绕车三圈的方式。
李从燕策马来到队伍的最前面,有六名铁骑将士在前开路,大队人马准备出发之际,甄家的一众女眷在薛明山夫人的带领下,纷纷嬉笑着拦住了马车和队伍。这便是此时障车的习俗。
女方亲友会挡住车子不让新妇动身,最初是用来表示对新妇的惜别,但后来就演变成无赖、地方官勒索钱财的借口,甚至出现绑架新妇要钱的夸张行径,所以此仪式曾多次被禁止。
唐代诗风盛行,是故障车也出现了障车文这样的产物。障车文多出自文人之手,韵文中嵌有对词,虽是文人产物却通俗易懂,是很具平民性的作品。
所以李从燕少不了又是一阵背诵,恍惚间甚至回到了小时候在学校背诵课文的场景,不由得心中一阵好笑。
一篇障车文背诵之后,甄家一众女眷纷纷让开道路,李从燕笑着叉手示意,然后大手一挥下令返回。
吴从汉、李魏、李任、薛明山等众人纷纷上马,有说有笑的随车返回泰宁镇节度使衙门。沿途围观百姓纷纷恭贺,种桦甲带着数十名铁骑将士在队伍两旁分发喜钱和糕点,围观百姓纷纷争抢。


  https://www.biqugecd.cc/29436_29436938/294031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