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穿越种田从成立教派开始 > 第719章 夏收,粮价贱

第719章 夏收,粮价贱


草原上的牧民除了羊毛之外,为了挣钱他们开始售卖牲畜。

天气比较温暖之后,草原上的牛羊也跟着“南下”了,夹杂着一些不错的马匹,来到中原贸易。

这些“货物”越往南价格越高,因为过去大家都没有马匹可以骑乘,都被朝廷收去打仗了。

现在终于有马匹售卖,富人们兴高采烈地纷纷购置,这是身份和面子。

一些只能算还可以的马匹,当有几个人竞价的时候,总会把价格叫的老高,让那些转运的中间商们喜笑颜开。

骑上马匹的人总要到街上晃荡几圈,向所有人展示他新买的“宝驹”,在其他人羡慕的目光中,和大家的交口称赞中获得满足。

而这种行为也促进了其他富人纷纷购置马匹,促进了中原和草原的贸易。

而草原过来的羊和牛,也能够产奶。奶品分给了学堂里的孩子喝,周宇希望能把他们养的高一点壮一点。

夏收从南到北陆续开始之后,大明参与冬播的农民们都很高兴,因为今年只要交一半的粮税,其他税都没有了。

而今年的收成里,出现了大量的高产作物。

高产作物的产量不断上报汇总,然后被《大明周报》传播到各地,引发了轰动。

之前不少人听说什么玉米、土豆、红薯高产,可是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到底有多高产。有的人觉得一亩地能比稻子、小麦强几十斤就算是高产了。

等到他们真的面对高产作物的产量时,一个个都无法相信,原来这才叫高产作物!简直是十倍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这些作物大多是被种植到相对贫瘠的田地上,不和主粮抢好田,不抢肥料和水,因为它们更耐旱。

只要稍微照顾一下就能长得不错,种还不容易种死,只要小小费点心思就能有良好的长势。

粮食市场受到玉米、土豆、红薯的冲击,一路下跌。大家都愿意买更便宜的高产作物来试一试看看好不好吃,导致主粮价格只能维持在低位,还卖不出去。

那些收了佃户粮食的地主们为此愁眉苦脸,他们也等着钱用呢。发现种粮食不挣钱之后,一时间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有些想用钱比较急的,就只能把粮食出售给朝廷,毕竟朝廷有一个保底的收购价格,避免“谷贱伤农”。

这些用钱比较急的人,在发现粮价低迷,田地价格也随之下跌之后,赶紧出手想要把田地卖掉。

在他们看来现在卖掉田地还能卖上价,等到之后再卖,可就不是这个价了。如果到将来田地价格更低的时候,倒是能再出手买回来。

而有的地主则是反向操作,他们把粮食囤积起来。觉得这些所谓的高产作物既然产量这么高,肯定不会好吃,据说也不耐久放。我等你这一波过去之后再把麦子、稻米拿出来卖,肯定没问题。

地价低他们也想着买进,反正就是固执、头铁,想着几代长辈都是不断吞并田地才发展到如今的家族,才有如今的风光,买地绝不会错。

于是他们把流动资金都拿来买田地,粮食也囤着不出售,只想着等待粮价回升的那一天。他们打心眼里期待着有那么一天。

然而这些人买了田地,开始找佃户之后却发现应者寥寥,佃户不好招了。他们哪怕降了条件也没什么佃户愿意来种田。

他们一开始还没有什么感觉,觉得只要过一段时间,肯定还会有农民过来种地的。

但是大明国家级工程开工的太多,粮食充足粮价又便宜,凭借工钱就能过的好。一些脱离了佃户身份的人,已经不想回头继续当佃户了。

不管是做工、经商、出卖劳力,甚至去当水手,都比当佃户强。失地的农民不再因为没有别的进项,只能选择租种地主的田地来过日子了。

因为许多穷苦人家种地主的地是为了自己也有粮食吃。而做工赚钱的话,没办法在粮价低的时候买足够吃一年的粮食,很多时候只能挣一天钱吃一天饭。

所以一旦遇到丰收之前青黄不接,粮价腾飞的时候,他们就买不起一天的饭,只能饿肚子了。实在不行就只能去借贷,去熬,最终失去所有财产。

佃户因为能自己种出粮食来,相对稳定,这才有那么多的穷苦人去当佃户。

可现在不同了,给大明的政府项目干活,发钱及时不说,工钱也还不错,可最重要的还是粮价低,更是前所未有的低。只要粮食价格低,最差也不会挨饿。

有些人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低的粮价,因为玉米、土豆、红薯产量太高,所以普遍比小麦、大米要低个一半以下。关键这还是受到冲击,价格维持在低价的小麦、大米!

干一个月够买三个月的粮,那还担心什么呢。多干几个月,一整年的粮都挣回来了,到时候趁着粮价低全买回去囤着,不比当佃户强多了?

当然,也有一些人口口声声地说今年是特例,所以粮价才这么低,今后肯定不可能有这么低的粮价。

今年朝廷只收一半的粮税,少给了朝廷,市面上出售的粮食不就充裕了嘛。正因为实在太充裕了,当然让一些出卖劳力赚钱的人十分高兴,他们挣到的钱从以前干一天吃一天饭,变成了干一天能买三天的饭,手上立刻宽裕了许多。

这也让底层的民众立刻对新的大明朝廷产生了巨大的好感,人人称颂大明皇帝周宇真是个好皇帝。

百姓的情感就是这么朴素而简单,只要能吃饱饭,你就是个好皇帝。更别说今年不收钱税,还少收了一半的粮税,大明的第一年,大家都变得宽裕了。让人有一种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感觉,对未来充满了良好的期望。

不少百姓都因此认为周宇这位皇帝的确是天上下凡的仙人,是来救苦救难的。不然去年兴汉还重税之余下各种摊派,到处都显得很乱,忽然之间年景就变得这么好,简直让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夏粮的冲击倒不是粮价低价的主要原因,发力的依旧是宣传手段——报纸。

现在的人很少能了解到宣传的威力,《大明周报》上只是用了一些数据来体现高产作物胜过主粮十倍的产量,发行全国后,大家心里对粮价的预期就变得很低。

这种预期能让即使市面上并没有真的有大量粮食涌入的时候,就让粮价暴跌。因为总有人要趁着这个还没有跌到底的时候把粮食卖出去的,在这些人看来,粮食仓储也是需要成本的,腐败、老鼠吃掉都是损耗。

如果一直维持低粮价,那粮食存的越久越亏啊,万一储存不当发霉了,那就是大亏,还不如趁现在卖了。

他们想的当然就是今年不久之后的秋收。

夏收都让粮价暴跌成这样了,收获规模更大的秋收之下,粮食价格只会更低。基于这种心理预期,就算有地主们照往常那样囤积粮食,他们也不敢在市面上大量采购粮食来人为制造粮食短缺。

且不说大明朝廷不会惯着他们,就说他们自己也不看好能买的完那么多粮食。而只要资金投入不够大没办法买完粮食,无法人为制造出紧缺,他们就必亏。

他们不可能有那么多资金。

囤积居奇的奸商地主们不知道他们的偃旗息鼓只不过是因为《大明周报》上的几个数据而已,轻轻一推,《大明周报》巨大的影响力就能对整个社会产生连锁反应。

相反,如果想要操纵粮价升高,《大明周报》只要报道某些地区不降雨,恐有干旱风险,粮价立刻就会往上跳一跳。

如果连续报道不降雨,甚至在报纸上人为制造作物死亡,或者渲染可能会有蝗灾的消息,直接就能让粮价暴涨。

当然,作为朝廷的“喉舌”,《大明周报》是不可能干那种事的。周宇最少要和地主阶级斗争十年二十年,保持低粮价是逼迫他们主动卖出田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他们有本事就“改稻为桑”,去用桑叶养蚕纺织做丝绸啊,那至少也是个外贸商品。反正别来侵吞田地人为制造粮食紧缺,盘剥佃户,让底层没有多余的收入来消费。

没有消费市场就没有生产,农民被迫自给自足,生产力无法发展国家死气沉沉,进入恶性循环,最终王朝崩塌。

这些地主要是愿意做丝绸就不一样了。他们肯定要面对竞争的风险,因为总不能所有地主都用几千顷上万顷地去种无数的桑树然后养蚕做丝绸,市场绝对会饱和到爆炸,丝绸会变得十分廉价,种桑树种到地主亏本破产。

因为这玩意儿不是必需品,买不起就不买了呗,又不是粮食。不穿丝绸不会死,饿肚子会死。

他们如果种植经济作物,总要雇佣别人干活的,哪怕是养蚕和纺织的女工也是雇工。只要地主们发现和不像种地,不是她们做好的丝绸要分给自己一半,而是自己要给她们发工钱。

而商品太多卖不出去也会亏本,他们需要小心经营之后,他们的阶级属性就会发生改变,不会继续在田地无休止地打转。

只要没有了严重的土地兼并,一个如此巨大的王朝再怎么样都不会轻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王朝崩塌改朝换代的时间会往后拖延得很久。


  https://www.biqugecd.cc/24227_24227173/9999928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