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 第58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8)

第58章 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8)


当下儿童流行病还有所谓的“抽动症”和“感觉统合失调”,其症状和多动症大同小异。有人把这两个病算到多动症里,有的把它们和多动症并列。使用药物也都属中枢神经控制类药物。

        其实,患“多动症”“抽动症”或“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的真正不幸,都是他们出生后,正常天性被屡屡剥夺。有位家长在孩子学爬学走路时,怕孩子弄脏衣服,怕他碰伤,就整天抱着不许他下地。其他类似的限制也很多,不许孩子干这个,不许干那个。她的孩子与同龄孩子相比动作十分不协调,十多岁时不得不进入“感觉统合训练班”。同样,许多资料及经验可以证明,经常遭到打骂训斥的孩子,由于压力太大,会出现肢体或五官抽动现象,即所谓“抽动症”。

        这些孩子是“病”了,但吃药能解决吗?“训练班”能训练好吗?我见过几个参加“感觉统合训练班”的孩子,他们的家长花了很多钱,但孩子的情况并未得到好转。

        九、代表科学和权威的医生们

        再从医生方面看。医疗界一直对这一病症存在争议,有很多医生认为这是发明出来的病,是假病;但更多的精神科医生并不反对给孩子开药。

        一方面医生不会从教育学方面去思考,另一方面医生一般不愿意告诉前来就诊的人说你没病,不开药就打发走。病人有病,没有被诊断出来,医生是要承担责任的;但病人没病,被怀疑有病而进行治疗,即使最后明确诊断为没病,医生也不会惹上麻烦。能捕捉蛛丝马迹的症状对病症做出诊断的医生,才更受大家的尊重。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从医学研究上,医生需要不断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并非所有的成果都自研究而来。《疾病发明者》中有一段话非常精彩,摘录如下:

        “一种病症的诞生,常起源于某个医生宣布观察到异常状况。起初只有少数医生相信新病征,接着这些少数认同者出席某场会议,会中任命一组委员会负责出版文集,借由文集扩大新病征的知名度并引起各方兴趣。至此,其他医生也注意到新现象,然后刻意寻找症状相符的病人。在这样选择性看病之下,已可能出现一场小流行病。接着许多文章和研究报告开始让大众产生一种印象:医生真的发现新病了。这群医生自创专业期刊发表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中保证没有批评性报告。”[13]

        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医生与药品厂家向来关系微妙。包括美、英、德在内的许多国家,制药厂商赞助有关青少年医学期刊、赞助医疗学术研讨会,已成为普遍现象。药厂赞助医学研讨会,会后邀请医生们享受盛宴和豪华旅游。德国的法定医生进修,现在大部分公开由制药业安排。医学教授和私人医生拿药品厂商一大笔钱后,在记者会上发言。厂商最厉害最有效的手段是赞助医学期刊,在医学期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有理有据、无懈可击,不但经常对新药核准与否发挥关键作用,还影响以后医生们是否使用该药以及使用范围。[14]

        近年来,不少国际著名制药厂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国内制药业也发展迅速。国际流行的医药营销模式随之在我国不仅落地生根,而且发扬光大。新兴的庞大的医药代表队伍,像密密的纽带,把制药企业和医生紧紧地联在一起。一些有实力的药品生产厂家请医生通过开处方或做宣传来推销它的产品,并非难事。

        一直以来,谁的话都可以怀疑,但是我们不怀疑医生的话。因为他们一直代表科学,是关照生命的权威。但利益的驱使如同洪流,可以改变和摧毁很多东西。

        澳大利亚医学界总结出五种在临床上贩卖病症的方式:

        把生命正常过程当作医疗问题;

        把个人问题和社交问题当作医疗问题;

        把致病风险当作病症;

        把罕见症状当作四处蔓延的流行病;

        把轻微症状当作重病前兆。[15]

        十、把药片扔进垃圾桶是治愈疾病的开始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是一名医学博士,她曾是儿童神经病科医生。在和不同的患儿打交道的过程中,她越来越感到药物解决不了问题,问题在教育上,教育才是解决儿童精神及行为问题的最有效办法。

        她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16]这个结论改变了无数儿童的命运。

        她创办了治疗儿童心理创伤的“儿童之家”,主要收治那些精神和智力方面有问题的儿童以及流浪儿。她发明了许多用于改善儿童智力及情绪的教具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她把这些孩子当正常孩子一样对待,给他们以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与关爱。蒙台梭利成功地使进入到“儿童之家”的孩子们走出阴影和困境,在语言发展、动作协调、人际交往、学习方面都和正常儿童一样,在政府监督下通过了与公立学校同龄儿童同等水平的读、写、算等考试。她的教育成果在全球教育界引起巨大轰动。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性”[17],即给孩子最大的自由,给他们以尊重,发展孩子潜能,让他们学会独立做事,独立判断。哈佛大学教授、教育学家霍姆斯说:“蒙台梭利理论体系的精华是她对下面这个真理的有力论断:除非在自由的气氛中,儿童既不可能发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

        “减少干预”,给儿童“自由的气氛”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和谐的儿童,这和前面提到的绝大多数“多动症”儿童来自管教严格的家庭,恰形成逻辑上的吻合。如果说真有一种药能治孩子的毛病,那么“减少干预”和“自由的气氛”应该是最好的两片药。

        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灵》一书中说: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因而对心理食粮的需求几乎大于对物质食粮的需求。无须恐吓或哄骗,只需使儿童的生活条件“正常化”,他的疾病将消失,他的噩梦将绝迹,他的消化功能将趋于正常,他的贪婪也将减弱。他的身体健康会得到恢复,因为他的心理趋于正常了。

        社会生活变得如此细腻,会生孩子不等于会当父母,当代家长需要虔诚地学习如何做父母。如果你家里有个“多动症”孩子,要改变孩子,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改变家长自己。第一步是果断地把药片扔进垃圾桶,勇敢地向孩子承认:是我错了。这一天是家长的新生,也是孩子的新生!

        注释: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323页。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323页。

        [3](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93页。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37页。

        [5](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67页。

        [6](德)耶尔格·布勒希,《疾病发明者》,张志成译,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88-91页。

        [7](德)耶尔格·布勒希,《疾病发明者》,张志成译,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94-95页。

        [8](德)耶尔格·布勒希,《疾病发明者》,张志成译,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97页。

        [9](德)耶尔格·布勒希,《疾病发明者》,张志成译,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89页。

        [10](美)兰德尔·菲茨杰拉德,《食品和药品如何损害你的健康》,穆易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151页。

        [11](德)耶尔格·布勒希,《疾病发明者》,张志成译,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109页。

        [12](德)耶尔格·布勒希,《疾病发明者》,张志成译,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99页。

        [13](德)耶尔格·布勒希,《疾病发明者》,张志成译,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55页。

        [14](德)耶尔格·布勒希,《疾病发明者》,张志成译,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26-34页。

        [15](德)耶尔格·布勒希,《疾病发明者》,张志成译,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3页。

        [16](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4页。

        [17](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任代文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12页。


  https://www.biqugecd.cc/22_22243/90098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