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263章 二次摊牌(1)

第263章 二次摊牌(1)


烽火再起

        沈惟敬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人,作为一个局外人,他毅然决然搞起外交,且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义无反顾,实在让人费解。

        一个混混,不远千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专程跑来插足国家大事,在我看来,这就是最纯粹的掺和精神。

        但既然是掺和,一般说来总是有动机的,因为就算是混混,也得挣钱吃饭。可由始至终,这位仁兄似乎除了混过几顿饭外,还没有狮子大开口的记录,也没怎么趁机捞过钱,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真想干点事的。

        然而沈惟敬并不知道: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外交政治也是混,不过,绝不是他那个混法。如果胡混一气,是要掉脑袋的。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七日,一个人的到来让沈惟敬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过的话,签过的字,不是说赖就能赖的。

        小西飞来了,根据日本和谈的会议精神,他作为日本的使者,前来兑现之前明朝的承诺。

        沈惟敬迎来了一生中最大的危机,因为小西飞并没有参与他的密谋,而日方使者到来,必定有明朝高级官员接待,到时双方一对质,事情穿帮,杀头打屁股之类的把戏是逃不了了。

        人已经到京城了,杀人灭口没胆,逃跑没条件,就算冲出国门也没处去——日本、朝鲜也被他忽悠了,要冲出亚洲,估计还得再等个几百年。

        在沈惟敬看来,他这辈子就算是活到头了,除非奇迹出现。

        奇迹出现了。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十九日,兵部尚书石星奉旨,与小西飞会谈。

        在会谈中,石星提出了议和的三大条件——真正的条件:

        一、日本必须限期全部撤军回国。

        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但不允许日本入贡。

        三、日本必须盟誓,永不侵犯朝鲜。

        然后他告诉小西飞,如果同意,就有和平;如果拒绝,就接着打。

        出发之前,小西飞被告知,明朝已经接受了日方提出的七大条件,他此来是拿走明朝承认割让朝鲜的文书,如果一切顺利,还要带走明朝的公主。

        而现在他才知道,公主是没影的,割让朝鲜是没谱的,通商是没指望的,日本唯一的选择,是从明朝皇帝那里领几件衣服和公章,然后收拾行李,滚出朝鲜,发誓永不回来。

        小西飞已经彻底蒙了,他终于明白,之前的一切全是虚幻,自己又被忽悠了。

        然而接下来,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面对石星,小西飞说出了他的答复:同意。

        所谓同意,代表的意思就是日本愿意无条件撤出朝鲜,不要公主,不要通商,不再提出任何要求。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结论是,小西飞撒了谎。

        而只要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他的确有撒谎的理由。

        首先,他是小西行长的亲信,这件事又是小西行长负责,事情办到这个地步,消息传回日本,小西行长注定是没好果子吃的。

        其次,他毕竟是在明朝的地盘上,对方又是这个态度,如果再提出丰臣秀吉的“梦幻”七条,惹火了对方,来个“两国交兵,先斩来使”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务之急,把事情忽悠过去,回家再说。

        听到小西飞的回答,石星十分高兴,他急忙向明神宗上奏疏,报告这一外交的巨大胜利。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明神宗竟然不信!

        要知道,这位皇帝虽然懒,却不笨。他得知此事后,当即叫来石星询问此事:如此之条件,日本人怎么会轻易接受?

        石星本来脑袋就不大好使,这么一问,算是彻底糊涂了,半天也不知怎么回答。

        最后还是明神宗替他想出了办法:

        “明日,你在兵部再次询问日使,不得有误。”

        之后还跟上一句:

        “赵志皋随你一同去!”

        赵志皋,时任大学士,特意交代把他拉上,说明皇帝对石星的智商实在是缺乏信心。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二十日,第二次询问开始。

        这次询问,明朝方面来了很多人,除了石星和赵志皋外,六部的许多官员都到场旁听。

        在众目睽睽之下,石星向小西飞提出了八个问题,而小西飞也一反常态,对答如流,说明日本的和平决心,听得在场观众频频点头。

        经过商议,石星和赵志皋联合做出了结论:小西飞,是可以相信的。

        然而石星并不知道,小西飞之所以回答得如此顺畅,是因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不折不扣的胡扯。

        具体说来,是想到哪说到哪,拣好听顺耳的讲,动不动就是“天朝神威”之类的标志性口号,反正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虽然在场的官员大都饱读诗书,且不乏赵志皋之类的政治老油条,但毕竟当时条件有限,也没有出国考察的名额,日本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也不清楚。

        于是,大家都相信了。

        凭借着在明朝的优异表现,小西飞跻身成功外交家的行列,成为了堪与沈惟敬相比的大忽悠。

        但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是后进之辈,在忽悠方面,小西飞却更进一步,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除了忽悠别人,还忽悠自己。

        事情是这样的,和谈结束后按照外交惯例,明朝官员准备送小西飞回国,然而这位仁兄却意犹未尽,拿出了一份名单。

        这份名单是丰臣秀吉授意,小西行长草拟的,上面列出了一些人名,大都是日军的将领,在出发之前,他交给了小西飞,并嘱托他在时机成熟时交出去,作为明朝封官赏钱的依据。

        事已至此,小西飞十分清楚,所谓和谈,纯粹就是胡说八道,能保住脑袋回去就不容易了。可这位仁兄实在是异常执著,竟然还是把这份名单交给了明朝官员,并告诉他们:名单上的人都是日本的忠义之士,希望明朝全部册封,不要遗漏。

        明明知道是忽悠,竟然还要糊弄到底,可谓意志坚定,当然,也有某些现实理由——小西飞的名字,也在那份名单上。

        更为搞笑的是,在交出名单之前,根据小西行长之前的交代,小西飞还涂掉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加藤清正,另一个是黑田长政。

        之所以这么干,那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虽然同为丰臣秀吉的亲信,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的关系却很差,平时经常对骂,作战也不配合,现在正是下黑手的时候。

        据说后来这事捅出去之后,加藤清正气得跳脚:明知册封不了的名单,你都不列我的名字?跟你拼了!

        等到后来回了日本,这几位也不消停,继续打继续闹,最后在日本关原打了一仗,才算彻底了结。这都是日本内政,在此不予干涉。

        综观整个谈判过程,从忽悠开始,以胡扯结束,经过开山祖师沈惟敬和后起之秀小西飞的不懈努力,丰臣秀吉、明神宗一干人等都被绕了进去,并最终达成了协议,实在是可喜可贺。

        而更值得夸奖的,是日本人的执著,特别是小西行长,明知和谈就是胡扯,册封就是做梦,仍然坚持从名单上划掉了自己政敌的名字,其认真精神应予表扬。

        虽然这是一件极其荒谬、极为可笑的事情,但至少到现在,并没有丝毫露馅的迹象,而且在双方共同努力忽悠下,和平似乎已不再是个梦想。

        这关终于过去了,沈惟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这口气也就松了一个月。

        明朝的办事效率明显比日本高得多。万历二十三年(1595)正月,明神宗便根据谈判的条款,对日本下发了谕旨,并命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都指挥杨方亨为副使,带沈惟敬一同前往日本宣旨。

        沈惟敬无可奈何,只得上路,可还没等到日本,就出事了。

        事情出在明朝正使李宗城的身上,应该说,这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具体说来,就是胆小。

        此人虽然是世袭侯爵,但一向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每天只想在家混吃等死,突然摊上这么个出国的活儿,心里很不情愿,但不去又不行,只好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路。

        就这么一路走,一路磨,到了朝鲜釜山,他才从一个知情人那里得知了谈判的内情,当即大惊失色,汗如雨下。

        其实这也没什么,反正没到日本,回头就是了,浪费点差旅费而已。

        可这位兄弟胆子实在太小,竟然丢下印玺和国书,连夜就逃了。

        消息传回北京,明神宗大怒,下令捉拿李宗城,并命令杨方亨接替正使,沈惟敬为副使,继续出访日本。

        于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杨方亨和什么都知道的沈惟敬,在经历这场风波后,终于在七月渡海,到达日本。

        对于他们的来访,丰臣秀吉十分高兴。他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决定,在日本最繁华的城市大阪招待明朝的使者。

        九月,双方第一次见面,气氛十分融洽。在这一天,杨方亨代表明神宗,将冠服、印玺等送给了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异常兴奋,在他看来,明神宗送来这些东西,是表示对他的妥协,而他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即将到手。

        因为第二天,明朝的使者,就将宣布大明皇帝的诏书,在那封诏书上,自己的所有愿望都将得到满足。

        但沈惟敬很清楚,当明天来临,那封谕旨打开之时,一切都将结束。事情已经无可挽回,除非日本人全都变成文盲,不识字(当时的日本官方文书,几乎全部使用汉字),或者……奇迹再次出现。

        想来想去,毫无办法,沈惟敬在辗转反侧中,度过了这个绝望的夜晚,迎来了第二天的早晨。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那个夜晚,他并不是仅有的知情者,也不是唯一无法入睡的人。

        在获知明朝使者到来的消息后,小西行长慌了手脚,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从小西飞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却没有去报告丰臣秀吉。

        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能说。

        自和谈开始,丰臣秀吉就处于一种梦幻状态,总觉得人家欠他点什么,就该割地,就该和亲,如果这个时候把他摇醒,告诉他:其实你被忽悠了,人家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也不打算跟你谈判。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更为严重的是,这件事情是小西行长负责的,一旦出了事,背黑锅的都找不到。

        那就忽悠吧,过一天是一天。

        可现在明朝的使者已经来了,冠服也送了,诏书明天就读,无论如何是混不下去了。

        为了自己的脑袋和前途,小西行长经过整夜的冥思苦熬,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于是,在那个夜晚,他去找了一个人。确切地说,是个和尚。

        根据丰臣秀吉的习惯,但凡宣读重要文书,都要找僧人代劳,除了日本信佛的人多、和尚地位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和尚有文化,一般不说白字。

        小西行长的目的很明确,他找到那位僧人,告诉他,如果明天你宣读文件时,发现与之前会谈条件不同,或是会触怒丰臣秀吉的地方,一律跳过,不要读出来。当然还有某些嘱托,比如要是你读了,我就怎么怎么你,那也是免不了的。

        安排好一切后,小西行长无奈地回了家,闹到这个地步,只能这么办了。

        无论如何,把明天忽悠过去就好。

        第二天,会议开始。

        从参加人数和规模上说,这是一次空前团结的大会,因为除了丰臣秀吉和王公大臣、大小诸侯外,德川家康也来了。

        作为丰臣秀吉的老对头,这位仁兄竟然也能到场,充分说明会务工作是积极的、到位的。

        更为破天荒的是,丰臣秀吉同志为了显示自己对明朝的尊重,竟然亲自穿上了明朝的服装,并强迫手下全部换装参加会议(皆着明服相陪)。

        然后他屏息静气,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依照程序,僧人缓慢地打开了那封诏书。

        此刻,沈惟敬的神经已经绷到了顶点。他知道,奇迹不会再次发生。

        小西行长也很慌张,虽然事先做过工作,心里有底,但难保丰臣秀吉兴奋之余,不会拿过来再读一遍。

        总而言之,大家都很紧张。

        但最紧张的,却是那个和尚。

        昨夜小西行长来找他,让他跳读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事情不妙——要没问题,鬼才找你。

        而在浏览诏书之后,他已然确定,捧在自己手上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火药桶。

        全读吧,要被收拾;不读,不知什么时候被收拾。

        激烈斗争之后,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开始读这封诏书。

        随着诵读声不断回荡在会场里,与会人员的表情也开始急剧变化。

        小西行长死死地盯着和尚,他终于确信,忽悠这一行,是有报应的。

        而德川家康那一拨人,表情却相当轻松,毕竟看敌人出丑,感觉是相当不错的。

        沈惟敬倒是比较平静,因为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最失态的,是丰臣秀吉。

        这位仁兄开始还一言不发地认真听,越听脸色越难看,等到和尚读到封日本王这段时,终于忍不住了。

        他跳了起来,一把抢过诏书,摔在了地上,吐出了心中的怒火:

        “我想当王就当王(吾欲王则王),还需要你们来封吗?!”

        被人当傻子,忽悠了那么久,发泄一下,可以理解。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先算账。

        第一个是沈惟敬,毕竟是外国人,丰臣秀吉还算够意思,训了他一顿,赶走了事。

        第二个是小西行长,对这位亲信,自然是没什么客气讲的,手一挥,立马拉出去砍头。

        好在小西同志平时人缘比较好,大家纷纷替他求饶,碍于情面,打了一顿后,也就放了。

        除此二人外,参与忽悠的日方人员也都受到了惩处。

        然后是宣战。

        窝囊了这么久,不打一仗实在是说不过去,所以这一次,他再次押上了重注。

        万历二十四年(1596)九月,丰臣秀吉发布总动员令,组成八军:

        第一军,指挥官加藤清正,一万人。

        第二军,指挥官小西行长,一万四千人。

        第三军,指挥官黑田长政,一万人。

        第四军,锅岛植茂,一万两千人。

        第五军,岛津义弘,一万人。

        第六军,长宗我部元津,一万三千人。

        第七军,蜂须贺家政,一万一千人。

        第八军,毛利秀元,四万人。

        基本都是老相识,就不一一介绍了。

        以上人数共十二万,加上驻守釜山的预备队,日军总兵力约为十四万人。

        相对而言,在朝的明军总数比较精确,合计六千四百五十三人。

        在日军加紧准备之时,明朝正在搞清算。


  https://www.biqugecd.cc/20_20612/826466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