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 第95章 力挽狂澜(2)

第95章 力挽狂澜(2)


但不管自己怎么打算,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还是走不成的,于是怕死一族作好了准备,要在第二天的朝会上提出建议,一定要让皇帝同意南迁。

        在这些逃跑派中,有一个人叫做徐珵。

        此时的徐珵正跃跃欲试,他将在第二天提出自己南迁的建议,而且他很有自信,自己的建议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

        因为他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第二天到来了。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

        大明王朝的国运就在这一天被决定。

        早上,朝会正式开始,由暂代皇帝执政的朱祁钰主持。

        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朝会,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处理眼前的诸多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逃还是战。

        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战则可能玉石俱焚。

        朱祁钰初掌大权,十分紧张,他迫切地等待着群臣提出建议。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大出他的意料。

        这些文武百官们上朝之后,竟然什么也不说,只是号啕大哭,整个朝廷哭成一片。

        搞得朱祁钰手足无措,呆若木鸡。

        其实这也容易理解,这些大臣们都有同事亲属在这次战乱中死去,而且好好的一个国家搞到如此地步,实在也让人心寒,多日的痛苦终于在朝会上得以发泄,算是哭了个痛快。

        于是,这场关键朝会以痛哭拉开了序幕。

        哭了一阵之后,大臣们渐渐恢复了理智,毕竟伤心总是难免的,活着的人还要应付眼前的难题。目前最关键的就是讨论朝廷是走还是留的问题。

        徐珵首先发言,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因为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在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永远是自己的荣华富贵。

        徐珵大声说道:“我夜观天象,对照历数,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难。”

        这似乎是算命先生的说法,在座的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也不是三岁小孩,徐珵怎么会愚蠢到把所谓天象当成理论依据呢?他的这套理论又能说服谁呢,不是自取其辱吗?

        可是奇怪的是,徐珵本人却洋洋得意,认定大家都会相信他。他到底凭什么如此自信呢?

        这其中还是有原因的。

        徐珵,吴县人(今苏州,姚广孝的同乡),宣德八年(1433)考中进士,正统十二年(1447)任侍讲学士。大家知道,所谓侍讲学士是个翰林官,如果不是博学之士是当不了的。而翰林院里往往书呆子多,每天只是不停地读圣人之言,四书五经,可是这位徐珵却是工作休闲两不误,除了经学、理学外,他还有自己的个人爱好——阴阳术数之学。

        前面提到过,所谓阴阳术数之学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兵法、算命等,可以说,这门学问如果钻研透了,倒也确实能出人才。著名的阴谋家姚广孝就是研究这个的,不过徐珵和姚广孝有所不同,姚先生研究的主要是前面三项(天文地理兵法),徐珵却偏偏挑了第四项(算命)。

        算命这玩意儿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体准不准我们不好说,但只要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仍旧存在,它就会不断延续下去。

        徐珵就是一个有志于研究算命的人,他经常主动给人家算,虽说他不收钱,只是凭兴趣义务劳动,不过他经常算不准,所以人们也不大信他。

        似乎上天想要挽救他的算命名声,在不久之后,这位失败的算命业余爱好者却对当时的一件重要事件作出了准确的判断。

        这件事情就是土木堡之败。

        在明英宗亲征前,他夜观天象,大惊失色,跑回家对老婆说:“我观天象,此战必败,到时瓦剌军队攻来就来不及了。你赶紧回老家躲躲吧。”

        可是徐先生的算命水平连他的老婆都不相信,对他的这一忠告,人们只是笑笑而已。

        所以当土木堡之败的消息传来后,徐珵除了对自己的将来命运的担忧之外,还有几分高兴。

        “都不信我,现在信了吧!”

        这件事情最终也挽救了他的算命威望,所以此刻他才能够如此有底气地说出那一番话。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大明王朝的五个关键词:

        军队惨败 皇帝被俘 京城空虚 人心惶惶 投降(逃跑)派

        真是一片亡国之象。

        这一幕似乎似曾相识,不错,在三百二十三年前,曾发生过极其相似的情况。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盘踞北方的金兵对北宋发动进攻,太原、真定失守。十一月中旬,金军渡过黄河。宋钦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而大臣们全无战意,纷纷主张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十二月初二,宋钦宗正式向金投降。

        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日,金将完颜宗望押着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和赵氏皇子后妃、宫女四百余人及其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朝,北宋灭亡。

        如果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相隔三百多年的两个朝代,境况竟然如此的相似,都是兵败不久,都是京城空虚,都是人心惶惶,都是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而且此时的大明境况更为不利,因为他们的皇帝已经落在了敌人的手上,投鼠忌器,欲打不能。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于谦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朱元璋,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钱塘县(现属杭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个帝国未来的拯救者。这自然就是我们的主角于谦。

        由于家庭环境不错,于谦有着自己的书斋,他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于谦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的。

        说老实话,像四书五经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培养出书呆子的,但于谦似乎是个例外。他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学习考试内容,他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兵法等)。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将来一般都是有出息的。

        就如同现在的追星族一样,于谦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把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此举比较眼熟),日夜膜拜。

        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幅画像,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于谦闻言,立刻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物就是文天祥。

        除此之外,于谦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在我看来,这正是少年于谦对自己未来一生的行为举止的承诺。

        三十余年后,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二十三岁,此时的他已经乡试中举,即将赴京赶考。

        他将从此告别自己的家,告别江南水乡的故土,前往风云际会、气象万千的北京。

        前路艰险,但于谦却毫无怯意,他明白,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在等待着自己,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到了。

        于谦收拾好行李,告别家人,遥望前路漫漫,口吟一诗,踏上征途。

        拔剑舞中庭,

        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

        不学腐儒酸!

        于谦,天下是广阔的,就此开始你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清风

        在京城的这次会试中,于谦顺利考中进士,并最终被任命为御史。在之后的宣德元年的朱高煦叛乱中,于谦以其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词句、深厚的骂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位极其失败的藩王,并给明宣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此,于谦走上了青云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于谦只有三十二岁。

        年仅三十二岁,却已经位居正三品,副部级,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于谦也成了他同年们羡慕的对象。

        这当然与朝中有人赏识他是分不开的,而着力栽培,重用他的正是“三杨”。


  https://www.biqugecd.cc/20_20612/82644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