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大明求生记 > 第四百二十二章 御史谢昶昌(下)

第四百二十二章 御史谢昶昌(下)


  有人问了,这样的“音盒子”也有人追捧?可别小看了喇叭的威力,好歹也是六寸的纸壳喇叭,里面的东西一样不少,还原出来的音质还很“逼真”,连发电机都能做出来,喇叭就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最核心的就是一组线圈,外面环绕着磁铁,当声音的电信号传入时产生的磁场振波还原成声波。

                  可是这个电信号首先要放大才能给喇叭还原,所以电信号的放大才是关键,放大的关键是三极管,如果能制造出三极管或是电子管那么电灯泡就是小儿科了,能制造出灯泡的话,接下去无线电就能实现了,可是当前的研究正处在这样一个瓶颈区,能做出发电机,却做不出灯泡及电子管,能做出了电话电报机,却做不出无线广播收音机,能制造出单缸柴油发动机,却做不出更大功率的内燃机,能做出电瓶,却不能制造手电筒,能大批量生产出子弹,做出了底火,却做不出合格的***炸药,用的还是改良黑火药。

                  为此在章子俊的长长清单中,分批下发到科研所要求尽快出成果,许多东西只要方向对了,就会出成果,正因为有了章子俊提供的目标,这也是目前许多东西不按发展历程而出现,而是先有发电机,才去生产电线,有了电线才要去做灯泡,这种倒逼着的事层出不穷。就好比把菜做好了,却发现没有碗筷可用。洞房建好了,却没有新娘子。

                  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原材料的缺失,化学元素的寻找提炼等,章子俊很明白这方面的历程,所以起步为先研制出电子管,要大批量制造出电子管首先就是做灯泡,把电灯泡做出来。

                  这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缺一不可,电机生产出来了,就意味着空气压缩机提上了日程,有了空压机就能做出灯泡了,玻璃管等封装就要用到压缩空气做火焰喷嘴,调节火焰大小等。可别小看这个灯泡,按目前的条件真难做出来,那个钨丝就是最大的瓶颈,抽真空或是加入氩气也是过不了的难关,所以不得不退而求次,按着汽灯的思路,当前用碳化竹丝网替代钨丝虽然有小批量实验能做出来,也应用到了某些关键部位上去了,做出了几十部电报收发机,却不成熟常坏。

                  对于硅和锗已经能够提取,因为这两种元素都有矿物,硅是石英石中提取,锗在铜矿,铅、锌、锡、钨等金属矿石中提取。所以研制灯泡及电子管的大量应用已经呼之欲出了。

                  当前“音盒子”电信号是通过有线传输,信号放大是用多组线圈变压器来完成的,虽然声音的失真度很大,还原出来的声音就像在说话时嘴上被糊了一层纸一样,就是这样也阻挡不了听戏听曲的追求。

                  在谢御史看来,一只木箱子中,发出声音出来已是神迹了,那里知道其背后的艰辛。

                  目前使用“音盒子”的地方也就几十个,在平安镇十几台,在榆林有七台,其它的地方米脂二台,绥德六台,都是沿着铁路线电话能连通的地方,如果最远的话,出来的声音失真度太大,所以还要做出真正的滤波器才行,就目前靠一个电感太粗暴简单。可是要生产出来却没有检测仪器,更没有标准,又是一个先有电没有灯泡的尴尬局。

                  谢御史很想去那些大型厂矿工坊中看看,看来微服私访是行不通了,因为每一个大型厂坊都有门卫把守,闲人莫入。只能先去平安府表明身份了。

                  当谢御史及带的两名随从,递上拜贴,在信息不是那么发达的古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除了面对面以外便是书信之间的交流。受古代礼制的影响,书信之间的交流还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与分类。比如明朝时期短距离之间的书信交流,称为“名帖”。

                  名帖的种类样式非常多,如在朝廷的文书中,有诰、制、册文、谕等;在诗文作品中,有联、绝句、律诗、古韵等……。

                  名帖的不同种类有不同的作用,分别适用于不同情景。而名帖样式的多种,不仅有经济上的考虑,还有礼节与面子上的考虑。

                  其主要是问候与礼仪的价值。可是在不同情景下,又演化出了不同的类型的名帖。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地方绅士之间,身份低的到访身份高的家里,都要呈递上拜帖,以示社交中对他人的尊重。所以拜帖,便是最常见的名帖。

                  除了这两种,还有用于公告启事的揭贴、替人说辞的说帖、私人之间的副启等。那么名帖与书信有什么大的不同呢?其一,名帖时效性比书信要高;其二,名帖使用的相关情景变化比书信的要快。作为一种日常的社交礼仪,名帖所适应的场景也更多。

                  根据名帖的规制或尺寸大小,又可分为单帖、全帖、单红、双红几种。

                  如《红楼梦》中书中提及“名帖”五种,包括“拜帖”“请帖”“贺帖”“请安帖”“禀帖”,其材质、形制、称谓等基本规制以及投送的礼节与禁忌,是传统“礼”文化的直观呈现,也是尊卑有序、礼法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的集中反映。

                  将名帖所需的场景再一步进行细分,每种样式也有其特殊需要的场合。如“第一次用全帖,随后就改用单帖”,初次见面用全帖表示尊重,在之后的交往中,出于经济及感情考虑,单帖更适用于长期交流。“遇到吉庆,则改用单红帖”,在特殊的日子,名帖的颜色也有改变。甚至于名帖的大小也有详细的规定,单帖“阔一寸三四分,长可五寸”,全帖“三折,长五六寸,阔二寸”。

                  为何名帖的样式还有如此之多的细节?因为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以礼而行,成为了官民之间交流的主线。对名帖进行细微的处理,不仅停留在简单的文字之中,还表达了使用名帖的人对他人的注重与关心。随着明朝后期的发展,名帖的形象也出现了变质。从最初的礼仪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奢华的代表。为何会出现这种改变,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变质。

                  许多人通过名帖的奢华,掩饰了自己的虚伪与狡诈。如“用纸已花费银三厘,堪称暴殄天物,奢侈至极”,仅用纸就已经远超了名帖的实际价值。一封拜帖,所书最多不过十几字,可是其中的称谓与名称,却有很大的智慧与讲究。

                  一般使用字来代表名字,为何会有名与字的差别,因为在明朝,直呼他人的姓名视为不雅,而以字代称,则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除了使用他人的字,还要称赞他人所处的地位,所以还会在后加“阁下”、“明公”、“足下”等尊称,而在称呼自己时,为了表达更深的恭敬之情,有时还会在自己的名前加上“侍生”、“友生”等。相关称谓倘若使用不当,很有可能招致主人的反感,所以如何选用称谓名词,在明朝也是一门交际学问。

                  无论名帖的样式大小怎样改变,文字都是名帖难以或缺的。在称谓中,可以看到明人对礼仪的态度,以及对尊卑之情的重视。所以简单的文字,在名帖中充当着礼仪使者的形象,当一封名帖呈递过去,人与人之间的恭谦之礼通过文字的交流得以实现。

                  再来说说揭帖,在明朝,揭帖便成为了地方官府与民间交流的平台。官府所要施行的地方政令,都可以通过揭帖加以宣传,使官民之间保持了必要的联系。除此之外,揭帖还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为何还会有政治色彩呢?因为在明朝后期,百姓想要参与政治活动,却没有较好的平台,而揭帖的相对自由性,使得百姓掌握了舆论的传播。所以民间揭帖一出,很有可能掀起一场政治活动。

                  所以谢御史使用的是拜贴,按朝廷规制平安伯的地位比御史高出许多,不在一个等级上,可是谢御史又是钦命而来,在这一个层次上平安伯又是谢御史调查对象,此时就不能用官职及官制来衡量了,其职权又高出不少,直通皇权。

                  谢御史可以拿着鸡毛当令箭来胁迫平安伯,如果碰到这样的事,一般地方大员也只是捏着鼻子配合就成,可是这样做,在官场中是行不通的。不过有一种官员会这样去做,那就是宦官,所以说朝廷官员跟宦官总是对立的。

                  谢御史显然不是那种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人,深知官场及做人的道理,所以提上拜贴,很是低调,自称学生拜平安伯知己阁下,用的还是全帖。

                  这个全贴就是三折,里面会详细写上自己的简单履历,官职,来会见的目的等等。


  https://www.biqugecd.cc/20958_20958539/5090045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