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大宋将门 > 第131章 皇帝仁慈,相公狠辣

第131章 皇帝仁慈,相公狠辣


两个月的实践结束了,六艺学堂的小子们要重新上课了。

        回望着茫茫的建筑群,粗糙杂乱,连个城墙和护城河都没有,但在他们的眼中,却远胜过东京汴京。

        “真舍不得回学堂啊!”苏轼感叹道。

        曾布也说道:“是啊,这些日子我们学到的东西,远胜数载苦读。对了,先生,以后还有没有实践了?”

        他问到了关键,大家伙屏息凝神,盯着王宁安。

        那股热情,都能把人融化了。

        要是敢说没有,这帮小子都能反天!

        “建城是第一步,下面有收税,还有刑名、教化、仓储、商贸……不一而足,实践的机会绝对有……不过,你们必须下功夫,把经学念好了,只有考核通过,才有资格参加实践。”

        “啊!还要学那些玩意啊!”

        苏轼先哀嚎起来,“先生,你不是说圣人微言大义是正人心用的,你看看,我的心很正了,还是让我多做点有趣——不,是有意义的事情!”苏轼讨好道。

        王宁安不为所动,“你要是能让朝廷改变科举的考试内容,或者让令尊放弃望子成龙的念头,只管留在新城,我是无所谓。”

        两个条件,纵使苏轼有惊天才华也没有半毛钱用处。

        朝廷那边不说了,光是苏老泉那一关就过不去。

        大苏灰溜溜低下了头,“就当我没说。”

        韩宗武倒是欣然接受,“从经从权,朝廷规矩如此,我们无力改变,就只有适应,先生,我说的对吧?”

        王宁安比了一个大拇指,韩宗武得意洋洋。

        ……

        对苏轼、韩宗武他们来说,不过是参加一场特别的实践,很有趣,很值得回味,仅此而已,但是对于河北的灾民来说,却是一枚重磅炸弹!

        第一批三万人入驻,陆续十几万人进入,仅仅是沧州一地而已。

        包拯也是人所共知的干吏,他负责瀛洲府,治下出了沧州之外,还有十个县一个州,包黑子玩不出王宁安这么多花样,但是他比王宁安更肯干。

        亲自率领百姓开垦荒地,又和王家协商,由王家提供甜高粱的种子,到了秋天之后,所有高粱杆只能卖给王家,而且还要拿出两成收入,作为借种子的费用……面对不平等条约,包拯没有再什么,实际上能种上一茬庄稼,还能有收获,不管是什么,都要偷着乐了。

        在包拯的努力之下,瀛洲各县一共安置了十五万灾民,加上沧州,总数突破三十万,占了河北所有灾民的一半。

        七月末的时候,包拯将救灾情况上报朝廷,顿时激起千层浪。

        不说别人,赵祯喜悦不已,下旨褒奖包拯。

        而且皇帝陛下也心知肚明,真正的功臣是王家,他决定送给王家一份厚礼,这份礼物果然非比寻常,当送到沧州的时候,所有人都跑到了码头上,翘首以盼,当看到点点白帆,居然有人哭泣了。

        没错,赵祯送给王家的就是船只!

        一共十艘海船,最小的约合后世300吨左右,最大的一艘有800吨。

        这十艘船只都来自密州,也就是三伯王良瑾昔日经商的地方。

        密州的位置大约在青岛附近,是北方唯一的市舶司,商贸繁荣,各地商人不计其数。只是由于走私猖獗,加上辽国的原因,密州市舶司时而松懈,时而严格,起起落落,波动非常大。

        近几年因为西夏崛起,西北压力巨大,物资紧缺,价格飞涨,为了防止物资外流,密州的管理空前严格,弄得好些海船都没了用武之地,只能停靠在码头,忍受风吹日晒。

        王宁安利用两个月一次向赵祯汇报的机会,仔细介绍了对新城的构想,他只想得到许可就行。

        哪知道赵祯一连看了三遍,把关键的东西都刻在了脑子里。

        “灾民的希望在新城,新城的希望在捕鲸!”赵祯睿智地洞察了要害,他感叹道:“朕躬德薄,无力救济子民,可是朕也不能袖手旁观,捕鲸需要船只,需要床子弩,陈伴伴,你去想办法,把宫中名下的船只拨给王家,再给贾昌朝一道命令,让他拿出二十架床子弩给王家……还有,王家不是希望有一座弓弩作坊吗?朕答应他们,朕还答应他们增加一座军械作坊。告诉王良璟,替朕好好保护灾民,不许有闪失。”

        船只到了,王良瑾跑到船上,仔仔细细看了一遍,乐得巴掌拍不到一起。

        “宁安,至少八成新,这船可真结实,也够大。”王良瑾拉着王宁安到了甲板上面,踌躇满志道:“看见没有,前后各装一架床子弩,这么大的船只,能一次装两头长须鲸。宁安,我准备在船舱里面,就初步分割鲸肉,提炼鲸油……”

        说起来上次出海,也算是王良瑾幸运,他们没走多远,就碰到了鲸鱼,而且大块头儿还没有防备,他们轻松带回了两头鲸鱼。

        以后经常出海,运气就不会一直这么好。而且鲸鱼也会学聪明的,他们必须出海的时间更长,航行的海域更远,同时危险也更大。在新城规划船厂,就是为了这个做准备。谁知道赵祯直接送来了十艘大船,让王宁安的计划大大提前。

        经过十天的赶工,床子弩装好了,三伯也招募到足够的水手,带着所有人的期待和祝福,他们再度杨帆出海,追踪鲸鱼群去。

        ……

        同样是救灾,和沧州这边成果斐然形成鲜明对比,夏竦实在是乏善可陈。

        相比之下,夏相公更关心六塔河,只要修通了六塔河,把黄河水引回故道,重新恢复天险,保护京师,他就是拯救大宋的功臣,至于那些想掀翻自己,取而代之的后辈,做春秋大梦去吧!

        老夫也是你们能算计的!

        随着六塔河工程的快速推进,夏相公信心十足。

        偏巧在这时候,王宁安弄出了一个捕鲸救民的戏码,欧阳修、晏殊、包拯、余靖,这些人都跟着摇旗呐喊,大造声势。说什么救灾之功,天下少有。

        放屁,统统都是放屁!

        不就是几十万老弱妇孺吗?就算不救又能如何?

        当务之急是黄河,是关乎大宋社稷安稳的天险,连轻重都分不清,还装什么忧国忧民。

        夏竦鄙夷这些人,可是当赵祯赏赐包拯,送给王家十艘大船,却没有给夏竦任何安慰,圣意昭然!

        陛下是责怪自己,救济灾民不利啊!

        何止是赵祯,朝堂之上,御史言官,和夏竦不睦的那些人,趁机兴风作浪,攻击夏相公不顾百姓生死,麻木不仁,应当立刻罢免,严惩不贷。

        铺天盖地的压力袭来,夏竦没法老神在在了。

        他把最心腹的学生兼部下郑骧找过来,“唉,朝廷的事情老夫就不过说了,你看看该怎么办?能不能两全其美?”

        郑骧咧着嘴苦笑,“师父,现在六塔河到了收尾的时候,有二十几万民夫日夜赶工。如果把粮食调拨给灾民,六塔河的工期就要拖延,一旦年内不能引黄河回归故道,弟子担心,麻烦会更多。”

        他说的都是实情,夏竦哀叹一声、

        “老夫岂能不知,可是从四月份开始,救灾的粮就断了,指着鱼虾、虫蛇、树叶、青草,维持不下去了。再没有粮食,就要饿死人。老夫只怕看不到六塔河修成的那一天,就要被拉出来祭旗,消解民怨啊!”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王宁安和包拯做得越好,对夏竦的压力就越大,一个地方知府,一个没有正式当官少年,都能解救一半灾民。

        夏竦入仕几十年,身为宰辅,却眼睁睁看着百姓去死,摸摸良心,就不羞愧吗?

        不知不觉,王宁安已经把夏竦逼到了墙角。

        不管灾民要完蛋,管了灾民,耽搁了六塔河,也是要完蛋!多年的老司机被新手压着打,夏竦那个憋屈就别提了。

        见师父左右为难,郑骧凑到了近前,低声道:“王宁安他们也是胡来,建城安顿灾民,他们忘了,根据澶渊之盟,沧州是不能修城池,堡垒,只要……”

        没等他说完,夏竦突然勃然大怒,声色俱厉。

        “你是什么意思?莫非让老夫借助辽国的压力,把王家救灾的努力给废了?”

        郑骧从没见过师父那么吓人,连忙说道:“弟子,弟子只是觉得,他们的作法不妥当,会,会给朝廷带来麻烦。”

        “哼!”夏竦用力哼了一声,仰望着天棚,好半天长出口气,“你给我听着,有些事情你想都不要想,想了就是背叛大宋,是要天打五雷轰的!”

        郑骧诺诺答应,连连躬身。

        过了好一会儿,夏竦才平静下来,他的老眼转动,突然来了主意。

        “老夫记得当初贾子明上扎子,希望把原来黄河故道的土地作价卖了,用钱来修河堤,对吧?”

        “是有这么回事。”郑骧为难道:“恩师,咱们是要回归故道,只怕这个法子用不上。”

        “蠢,蠢笨透顶!”夏竦毫不客气训斥道:“故道的土地不能卖,回河之后,新冲出来的河道不就能耕种了吗?”

        郑骧如梦方醒,佩服地五体投地,“恩师太高明了,只是这些土地未必有人愿意出钱。”

        “哈哈哈哈……”夏竦怪笑道:“能买王宁安的鲸肉,不买老夫的田?让下面的人压,逼着商人出钱出粮。灾民活不下去会乱,可老夫还没听说商人会造反!不要客气,给我往死里压!”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https://www.biqugecd.cc/1_1606/4706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