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行者玄奘 > 第三十五章 白骨成堆的“福地”

第三十五章 白骨成堆的“福地”


自屈露多国南行七百余里,一路上山高谷深,时有霜雪,不过比起大雪山和黑岭一带显然要好走得多了。

        十几天后他们出了山,来到设多图卢国。

        这里的气候与屈露多国完全不同,可能是地势较低又濒临大河的缘故,这里天气很热,土地肥沃,庄稼殷盛,果实繁茂。百姓服饰鲜亮,风俗淳和。

        两个沙门在这个看上去既温和又友好的国家休整了几天,王城内外有十所伽蓝,僧徒虽然稀少,佛法却未断绝,时有香客前来诚心致敬。

        玄奘突然发觉自己现在的要求低得可怜,只要佛法还在,只要寺院里面还有僧侣,心里就满足得很了。

        离开设多图卢国,才算是出了北印度,进入到酷热难耐的中印度境内。

        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玄奘经历了从冬到夏再到酷暑的气候变化,他不明就里,着实为五印度的极端气候感到震惊。

        不过,这一带田野开阔,河网密布,路途倒是不难行走。

        在城郊的一些河上,他看到不少用树枝搭建而成的水上小屋。这种小屋的构造非常简单,用树桩将其固定在水里,一边紧挨着河沿,屋顶上堆着厚厚的树叶,几乎每座小屋里面都住着人。

        “这里的人真是奇怪,居然将房子盖在水里,倘若水位上涨,难道就不怕把屋顶淹没吗?”看着那些水上木屋,玄奘饶有兴致地问道。

        “这些都是临时住宅,”般若羯罗解释道,“现在是旱季,太阳只会把水汽晒得往上涨,水位哪里会涨?这些住在水屋里的都是出城避暑的平民,等再过一个月进入雨季,他们自然会离开的。”

        “原来如此。”看着那些在水里嘻戏的年轻人,玄奘倒有几分羡慕,已经快到正午时分了,一股股炙人的热风迎面扑来,感觉就像是对面站着一只喷火的巨兽,直让他呼吸困难,恨不能也逃到水里去凉快一下。

        般若羯罗擦了把脸上的热汗,对玄奘说道:“现在还不是最热的时候,等雨季过了才有得瞧,到那时热风吹来,年幼体弱之人常会窒息而死。若是在沙漠中遇到这种干热风,人畜必死无疑。”

        说着,他用手指了指水中的人:“你看,一旦他们发现有热风刮来,就迅速钻入水中,只将头露出水面,等热风过去了再出来。”

        “真是个聪明的主意,”玄奘笑道,“只是为何这里都是吠舍种姓的人呢?”

        “那是自然的,”般若羯罗道,“来这里避暑的都是平民,你当婆罗门会跟这些比自己低两个种姓的人喝同一条河的水吗?真正的贵族都住在海边,不会呆在这种小河沟里的。”

        再往前行,便看到一些高大的树木下四仰八叉地躺着不少人,在那树冠的阴影之中闭目吐气。

        看着这些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的人,玄奘突然想到了一个宗教词汇——“苦行”,这个词在梵文中的原意其实是“受热”的意思,无论是婆罗门教徒还是耆那教徒、佛教徒,都沿用了这个词。

        玄奘还记得,自己最早得知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是在长安效外波颇密多罗的精舍内,当时正值冬季,窗外飘着雪花,精舍内也冷得逼人,小小的火盆发出微弱的光,似乎只能给人一点温暖的想象……

        那时他就问波颇大师:“为什么要将苦行说成是‘受热’呢?难道受冷不是苦行?为什么佛经上总是说,佛法会给这五浊恶世的人们带来清凉,而不是带来温暖?”

        波颇当时正裹着毡毯瑟瑟发抖,听到玄奘的问题,他沉默了一下说:“这个问题,等你到了中天竺,自然就明白了。”

        现在他确实明白了,这个酷热的大陆,这样极端的天气,人们在漫长的苦行修炼时,将“受热”引申为“受苦”,实在是一种太真实的情感体验!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天竺国为“身毒”,这个名字先不说音译得是否准确,从字面上看倒真是贴切得很,“身毒”就是“一身毒火”,让人一见之下刻骨铭心。

        但玄奘还是觉得叫“印度”更好,“印度”在梵语中是月光的意思,美丽而又清冷,希望它能给这个诞生了佛陀的神奇大陆带来一丝清凉吧……

        进入中印度,玄奘就算是到达了佛教最神圣,最核心的地带。

        这里是佛陀诞生、修行、得道和讲经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佛迹,玄奘和般若羯罗一路探访,虔诚礼拜。

        他们首先到达波理夜呾罗国,看到了一座二百多尺高的佛塔,这同样是阿育王时期留下来的,据说如来曾在这里为天神和众生说法三个月。

        波理夜呾罗国是个富裕的地方,道路两旁长满庄稼,这里的稻种只需要六十天即可收获,种子随时随地洒下去,几乎不需要人来管理,它自己就可以像野草一样疯长,到时间了来收割即可,顺便再捋下几把稻谷扔到地里,过上两个月再来收割……

        如此容易的耕作方式也养成了当地人懒散的性格,玄奘注意到,很少有人在地里干活,多数人都在树下躺着喘粗气。不过这也不怪他们,这么热的天,身体稍微弱点的,呆着不动都会热死。

        离开波理夜呾罗国后,东行五百余里,到达秣菟罗国。

        秣菟罗国是盛极一時的文化中心,更是当年迦膩色迦王的南方之都。这里的都城更加宏大,气候更加炎热,土地也更加肥沃,地里盛产稻谷和棉花,城内的小作坊里则出产精致的细毛花布。家家户户种植芒果,即使是在城市里,居民家种植的芒果树也能汇聚成林,茂盛浓密,带给行人丝丝阴凉。

        这里的芒果有两个不同的品种,小个的先青后黄,大个的始终青色,清甜可口。

        秣菟罗国的宗教气氛也极为浓郁,佛教徒与各种外道杂居一处,彼此和睦。百姓们性情和善,好修冥福,对于神明有着本能的虔诚。

        佛陀在世时曾屡次来到这个国家,讲经说法。因此在这里,玄奘看到了佛陀十大弟子的遗身浮图,像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优波离、阿难、罗睺罗以及文殊师利菩萨等一众圣贤的窣堵波,都是阿育王所建,还有过去四佛的遗迹,两位法师一一巡礼参拜。

        “秣菟罗国佛法昌隆,大都城中有伽蓝二十多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乘兼学,”浮图的守护者带着玄奘浏览此地,边走边介绍说,“每年的斋日,各个寺院的僧众都会结伴前来,携带各种供具,收罗奇珍异物,随其所宗,设像供奉。”

        “随其所宗?”玄奘觉得有趣:“您的意思是说,那些僧侣各拜各的?”

        “对呀,”守护人笑道,“比如说,修习阿毗达磨藏的就供养舍利弗,修习禅定的就供养摩诃目犍连,持经的供养大迦叶,学律的供养优波厘,比丘尼供养阿难,未受具戒的沙弥则供养罗睺罗,修学大乘者供养诸菩萨。”

        “原来如此。”玄奘笑了笑,像他这样见到佛圣就拜的不知又该算是何宗了。

        守护人接着说道:“斋日期间,各座佛塔都被人们竞相供奉,缀有彩饰的旗幡,镶有珠宝的伞盖,行行对对地悬挂排列,烟气如云,鲜花如雨,国王、大臣一众人等,悉皆到此,一心行善。”

        “善哉!”玄奘忍不住合掌称叹了一句。

        城东五六里处有一座奇特的伽蓝,依山而建,居室就凿在山崖上,大门则以峡谷自然形成。守护人说,这座伽蓝是邬波氇多尊者建造的,寺内有一座不大的窣堵波,供奉着如来的指甲。

        玄奘与般若羯罗在山寺的岩石之间小心穿行,他们发现了一间石室,里面堆满四寸长的竹签。

        “这是何物?”般若羯罗问。

        石室内的僧侣回答说:“这是当年近护尊者留下来的。尊者在此论说佛法、度化众生时,若是夫妻二人都能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就投下一签,作为记录。”

        “那要是单身男女证得阿罗汉果位呢?”般若羯罗刨根究底地问道。

        “自然就不需要投签记录了。”那僧人答道。

        两位法师大感有趣,还真是什么样的怪人都有啊!

        从寺院往东南方向走二十四五里,看到一个干涸的大池,池边也有一塔,塔中守护者说,这里就是昔日猕猴持蜜奉佛的地方。

        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说是有一天,佛陀与诸比丘经行此处,佛陀来到河边洗手,佛钵就摆放在他的身边。这时有一只猕猴,在树丛中荡来荡去地玩耍,发现了一只废弃的蜂巢,里面有蜂蜜可以供养,就跑下来取佛钵。

        比丘们群起制止,佛陀却说:“不要阻止它,这猴儿没有恶意。”

        于是猴子很高兴地取下蜂巢,把它放在佛钵里,献给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后,猴子就躲起来,观察佛陀,却发现佛陀并不吃蜂蜜。猴子觉得很奇怪,就跑过来拿起蜂巢,前后翻转,想要找出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结果发现蜂巢中还遗有一些未孵化的蛋,它将这些蛋拿出来,再次将蜂巢献给佛陀。

        这一次,佛陀欣然纳受,用水将蜂蜜拌和了,分别赐给大家。猕猴高兴极了,雀跃不止,却因兴奋过度,不慎坠落深谷而丧命。依此功德,命终生于三十三天,然后转生为人,出家修成阿罗汉果位。

        离开了佛法兴盛的秣菟罗国,两人又往东北方向行了五百多里,到达萨他泥湿伐罗国。

        这里的气候、土壤与前面经过的国家没什么不同,但此地的民风却远不及秣菟罗国,人情轻薄,居民争相以奢侈为胜,一部分人精通幻术,崇尚特异技能;多数人逐利经商,只有少数百姓种田务农。

        在都城四周二百里内,是一块被称为“福地”的地方。然而玄奘与般若羯罗来到这里时,看到的却是遍地的骨骸,纵横堆积,犹如茂密的树丛,令人触目惊心。

        “阿弥陀佛,这是怎么回事?”玄奘喃喃地问道,“这里不是福地吗?”

        般若羯罗苦笑道:“我倒是知道关于这个福地的由来。”

        “哦?是怎么回事?”玄奘问道。

        般若羯罗道:“那是好几十年前的事了,当时这一带有二王分治,相互间争斗不休,干戈不息。于是,两个国王达成一致,在边界处通过一场交战,分出优劣,定出雌雄。

        “这样的战斗当然是许胜不许败,谁都想让自己这边拥有压倒性的军力,这就需要大量地招募兵勇。结果百姓怨声载道,不愿听从王命。”

        玄奘叹道:“这是必然的,战争何其残酷,以倾国之力去打一场恶战,对百姓没有丝毫的利益。如果两国百姓彼此没有冤仇,更加不会同意国王的做法。”

        “师兄说得没错,”般若羯罗道,“百姓们都想好好过日子,平白无故的,为什么要替两个国王打仗呢?因而没有人去应征入伍,国王征不到足够的兵力,十分发愁。

        “这时候有一个才能出众的婆罗门,他给国王出了个奇招,利用神的意志令百姓听命!

        “这个婆罗门认为,对待那些平民百姓,很难与其商讨什么大计,只有神异之事才能打动其心,只有神的最高权威才能对他们产生影响。

        “婆罗门在一卷细棉布上写下了一篇法文书谕,秘藏于山间岩穴之中。几个月后,岩穴前的树木已经长得十分茂盛粗壮,遮住了岩穴,国王便在朝会上对诸臣说:本王德行一向不足,愧于国君之位,承蒙天帝垂顾,在梦中赐我一部神书,今藏于某山某岭。

        “于是下令搜寻,果然在国王所说的那片山林岩穴之中,找到了那卷神书。”

        听到这里,玄奘哑然失笑:“这算什么奇招?想不到天下的骗术竟然如此相似,当真可叹、可笑!”

        “怎么?莫非你们东土也有类似的骗术吗?”般若羯罗奇怪地问。

        “是啊,”玄奘道,“这种‘君权神授’的把戏可不像是印度人能想的出来的,那个婆罗门的所谓‘奇招’,该不会是某个来自东方的人教给他的吧?”

        般若羯罗惊奇地看着他:“师兄的意思是说,印度人都没有谋略吗?”

        玄奘道:“这就是个骗术,何谈谋略?师兄你接着往下讲吧。”

        般若羯罗道:“天降祥瑞,群臣和百姓自然欢喜不已,他们奔走相告,载歌载舞地相互庆贺。很快,两国的人就都知道了灵书出世这件事。”

        “那么,灵书上都说了些什么?”

        “灵书上说,生死苦海,无边无际。众生沉溺其中,难以自拔。我有奇妙计谋,可救你们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就在两国分界二百里的范围内,是古代君王世代相传的福德之地,可惜时间久了,铭刻记载都已湮没,此事竟被你们这些愚蠢的子孙给忘记了,以至于你们现在沉溺于苦海之中,不得解脱。好在,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聪明的人,应该立刻去参加战争,若是死在战场上,来世还可以转生为人;若能多杀无辜,还将获得天赐的福乐。杀的人越多,获得的福报就越大。至于孝子贤孙,服侍家中的亲人长辈经过这片福地,获福无穷。这个办法,出力少而得福多,怎能错过机会?”

        听了这个说法,玄奘真是目瞪口呆,什么样的天神才能说出“多杀无辜,受天福乐”这样的混账话啊?魔王波旬都不至于吧……

        “这样的鬼话也有人信?”他难以置信地问道。

        “当然有人信,”般若羯罗道,“灵书一出,所有的百姓都疯了似的要求参军,于是国王下令招募勇猛之士,很快就聚集起了一支强悍的军队。战场上人人冲锋陷阵,个个视死如归。结果是尸积如山,白骨遍地。就是师兄你现在看到的样子了。”

        玄奘呆了一呆,问:“可是,这样的不祥之地,怎么还叫福地?”

        “习俗呗,”般若羯罗道,“民间这么称呼惯了,相沿成俗,仍称它为福地。”

        看着眼前这片“福地”上的森森白骨,玄奘终于明白,智慧对于百姓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https://www.biqugecd.cc/19_19646/77258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