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行者玄奘 > 第十九章 你能改变佛吗?

第十九章 你能改变佛吗?


一大早,麹文泰照例先到寝宫来看望玄奘,却见玄奘正在法床上闭目打坐,侍卫送来的斋饭放在一边,看上去丝毫也没有动过的样子。

        麹文泰犹豫了一下,一时又不敢打扰,就这么呆呆地站着。

        “大王,先去上早朝吧。”旁边的侍从提醒道。

        麹文泰点了点头,目光仍在玄奘身上。

        这位大唐法师昨夜试图出城的事已经有人向他禀报过了,这会儿却又在此安静地打坐,难道是在求佛保佑?

        麹文泰不解地摇了摇头,悄然离去。

        临近中午,侍卫将斋饭送到寝宫中,玄奘仍在盘腿打坐,不予理睬。

        下了早朝的麹文泰再次前来,看到饭菜还是一点儿都没有动过的样子。

        “大师请先用斋吧。”麹文泰终于忍不住,上前劝道。

        玄奘依然端坐不动,仿佛没有听见。

        麹文泰稍稍明白点味儿来,叹了口气:“大师如此这般,是在生弟子的气吗?”

        玄奘没有回答,连眼睛都没有睁一下。

        “大师!”麹文泰抬高了声音。

        玄奘终于睁开眼睛,望着他:“大王是想软禁贫僧么?”

        “弟子不敢!”麹文泰见他开口,略略松了口气,赶紧解释,“弟子是真心钦佩大师,诚心诚意地希望大师能留在高昌,宣扬佛法,普渡众生!”

        “玄奘西去天竺求经,才是为了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玄奘淡然道,“大王这样强留玄奘,是没有用的。”

        “弟子愿意等!”麹文泰坚决地说道:“等法师回心转意,等法师答应!法师一天不答应,弟子就等一天;一年不答应,弟子就等一年!”

        说罢,他站起身来,向外走去。

        这时,他听到身后传来几句温和平静的话语:“大王不需要等那么久的,七八天足矣。”

        麹文泰不禁心头一震,转过身来,却见玄奘已然结跏趺坐,默默进入定中……

        第二天一早,侍卫再次端进来精美的斋食,玄奘仍闭目端坐,恍如一尊佛像,一动不动。

        临近中午,午饭又被呈上,早餐则丝毫未动地被侍卫端走。

        又是一整天过去了,斋饭端上端下,玄奘一口未吃,水也一口未喝。

        麹文泰终于发了脾气:“你们这些废物!竟然连服侍人吃饭都不会!本王要你们还有什么用?!”

        侍卫们伏身低头,吓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继续增加供养!听到没有?”他气急败坏地吼道。

        除此之外,他也实在想不出别的什么好招了。

        “是!”侍卫们如蒙大赦,赶紧退下。

        第三天,麹文泰再次来到寝宫,在玄奘面前坐了下来,与对面的僧侣平视。

        “你真的打算留给我一具尸首?”

        没有听到回答,国王沉了沉心,亲自捧起一个盘子,单膝跪在法师座前,将餐盘高举过头。

        这样,斋饭刚好就在法师的面前。

        玄奘仍闭目打坐,对于国王的殷勤举动不理不睬,毫不领情。

        侍卫们伏身垂首,大气都不敢出,生怕一不小心引起大王发作,降罪于他们头上。

        寝宫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这样不知过了多久,国王的手臂举酸了,玄奘依旧没有反应,他只得无奈地放下盘子,怅然而去……

        这天下午,纭姝悄悄来到寝宫外,站在窗口,默默地注视着里面的法师。

        他在用一种很消极的方式对抗,不管谁来说什么,他都只是静静地趺坐在那里,水浆不进,一言不发。

        纭姝发现,禅坐中的玄奘真的便如一尊佛一般,纹丝不动,神情超然,气志沉蕴,令人惊愕。

        阿依那也来了,冲纭姝微微一笑。

        “这段日子,我每晚都梦见自己和他一起去城外看日出,”纭姝对着阿依那,又仿佛是对自己,幽幽地说道,“看那巨大的日头从火焰山上升起,把他的脸映得通红……我也不明白这是一种什么感觉,躺在床上,总能想起他的笑容,很温暖,又很清凉的感觉……”

        “傻姑娘,”阿依那笑道,“你把自己陷进去了,知道吗?好端端的,何必自寻烦恼?”

        “阿依那,难道你就没有自寻烦恼过吗?”纭姝茫然地问道。

        “曾经有过,”阿依那并不否认这一点,她面色慵懒地说道,“没办法,谁都会有犯傻的时候。重要的不是不犯傻,而是你知道自己是在犯傻,然后设法改变……”

        “改变谁?”纭姝问,“他,还是你自己?”

        “你能改变佛吗?”阿依那苦笑着,反问道。

        纭姝没有说话,她的目光再次望向窗内,看着里面那个静静跌坐的身影,一滴晶莹的泪水从少女的眼中滴落下来。

        “你心疼了,是吗?”阿依那笑问道。她的声音依然甜腻腻的,却又有了几分超然的味道。

        “他快要死了,你还笑得出来?”纭姝抹着眼泪,伤感地说道。

        “傻姑娘,”阿依那同情地看着她,“别再难过了。你明明知道,他早晚会走的。”

        “他真的……不会留下来吗?”纭姝哽咽着问道。

        阿依那轻轻叹了口气:“纭姝,还记得两年前我们去敦煌,看到的那尊像山一样的卧佛吗?”

        “记得。”纭姝道。她很奇怪阿依那怎么会突然问起这种不相干的问题。

        “后来我们上了那座山,还能看到佛吗?”

        “看不到了,”纭姝幽幽地说道,“山上除了石头、杂草和灌木丛,一点儿卧佛的影子都看不到了。”

        “这就是了,我的傻姑娘,”阿依那将一只纤纤细手放在纭姝肩上,对她说,“你要记住,有一种风景是只能远观不能近望的;有一种爱,只能把它放在心里,不能走进现实的。”

        纭姝沉思着,没有说话。

        “他是像佛一样的高僧,”阿依那收回了手,将目光转向室内,幽幽地说道,“而我们是凡夫,凭什么可以留下佛的脚步?”

        纭姝心有所悟,终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回到自己的宫殿,纭姝也开始学着坐禅,坐了一段时间之后,她才蓦然发觉,原来凡人与圣贤的区别,仅在于思与不思、悟与不悟之间。有了禅静方能禅思,而后方得禅悟。

        可惜,世人竟多不知静思禅悟之高妙。

        身心入定之后,便可得荡荡无碍、自在洒脱,万事万物犹如静水沉碧,尽皆洞明……

        第三天,宇文王妃出现在玄奘的面前。

        “妾身祖籍洛阳,与法师也算是同乡,”王妃施礼道,“因而见到大师,便如见到娘家人一般。这些天,一直想与大师聊聊,却始终未得其便。”

        见玄奘不说话,她便也在这个僧人对面的坐垫上静静地坐了下来,独自说了下去——

        丝绸之路原本是经过塔克拉马干东端的楼兰的,楼兰灭国之后,巨大的罗布泊很快就干涸了,丝绸之路被迫改道,这之后,不管是中原军队还是西域游牧民族,要出入塔里木盆地,或者向天山迁徙,高昌都是必经之地。

        这样的一个国家,偏居一隅又沟通四方,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也正因为如此,在天下纷争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多方势力均为据有这块土地而苦心经营。先后或直接或间接统治这里的人就有:柔然人,月支人,车师人,铁勒人,回纥人,塞人,匈奴人,当然,还有突厥人和中原汉人。

        对于西域的绿洲国家来说,如果让他们远离战争,自由自在地融入到山川大野中去,他们很快就会忘记各种不愉快,为生活尽情地唱歌和舞蹈,直到深深地沉醉其中。而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的这种生活就被打乱了。所以,西域的各个王国实际上都是在恐惧中生存着的。

        在这些绿洲国家中,高昌算是比较强大的,但是跟中原王朝以及匈奴、突厥、吐蕃这些巨无霸比,还是差得太远。

        既然自己的实力远不如人家,又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那就不能怨命苦了。

        好在,数代高昌王的头脑都十分清醒,多年来,他们在胡汉两种势力间左右逢源,为自己的安身立命寻找着政治依靠,小心维持着国家的安全。

        那一年,还是高昌世子的麴文泰随父王伯雅来到中原,与其它二十六个西域国家的国王和使者共同朝拜大隋皇帝。

        杨广把接见西域诸国使团的地点选在了张掖,这在当时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都市。好大喜功的杨广就是要过一把上朝天子的瘾,他命令军乐团在道路两旁焚香、奏乐,歌舞团又唱又跳,还把张掖的少女都召集过来,盛装浓抹,乘马坐车,好一派盛世繁华的景象!

        来自西域小国的人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和场面?都不禁对大隋的繁盛与文物的精美感到惊讶。

        当杨广盛装出场,文武群臣俯首跪拜之时,山呼海啸的巨大声音忽然响起,“吾皇万岁”的呼声就像惊蛰时的春雷一般,连绵不绝,挟带着排山倒海的气势扑面而来!

        “当时我和父王也都跟着呼喊了起来,”麴文泰后来是这么跟宇文王妃讲述的,“我觉得整个人都要燃烧起来了!心里面只有一句话:这才是国王!这他娘的才是国王啊!”

        多年前的往事,至今思之,他竟然还是那么激动。

        玄奘的内心也有几分感慨,确实,那时的杨广正处于他的人生巅峰,他开科举,修运河,北击突厥,南收琉球,驯服契丹,西讨吐谷浑,威服西域各国,重开丝绸之路,文治武功之隆盛没有几人能够相比。在征辽失败前,他是天下人心中的英主。

        “谁能想到啊,这样一个人物,就那么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完全不一样了!”宇文王妃苦笑着摇了摇头,“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在别人的眼里,都完全不对了。这大概就是天道无常?”

        “不,这是很正常的天道,”玄奘低低地说道,声音虽然虚弱,却很清晰,“抛开那些道德上的评判不谈,杨广确实是一个很有激情的帝王,他绝顶聪明,但缺乏智慧。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却不晓得什么时候该收手。他用这把激情之火点燃了整个国家,也最终葬送了自己。”

        “法师所言甚是,”宇文王妃叹息不已,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在征辽前,杨广突然死去的话,事情会如何?后世又会怎么评价他呢?”

        “玄奘不知,”他虚弱地回答,“很多事情是不能假设的,这样的假设没有任何意义。”

        看着法师灰白干裂的嘴唇,宇文王妃凄然笑了一下,继续往下说——

        那一次朝拜除参观上国风物外,杨广还专门照顾麴伯雅父子,请中原高僧慧乘法师为笃信佛教的他们开设专门的讲经法会,讲解《金光明经》。

        随后,父子二人又东去长安、洛阳访问。

        这一路的见识更加丰富,麴伯雅父子对隋朝文物、制度的喜爱简直难以言表,连服装都觉得是汉人的好,诸色人等、诸品班位,各种身份地位,不用询问,一见服装便知。

        再看看自己身上的行头,想想高昌国内那些胡不胡、汉不汉的舆服、仪仗,简直是自惭形秽!一种学习隋朝,改胡服为汉服的冲动涌上心头。

        其后,麴伯牙回国,麴文泰作为质子离了下来,在中原生活了将近四年之久。杨广对他很是赏识,加意拢络,希望借此打通西域。

        大业七年,麴伯雅再次踏上中原的土地,这一次是陪同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入朝大隋。当时隋朝采取的是分化瓦解、以胡制胡的政策,扶植、拉拢西突厥。

        “刚开始,处罗可汗还拿架子,不答应,”宇文王妃略带几分不屑地说道,“陛下在大斗拔谷召见处罗时,处罗并没有应诏而来。后来还是先王伯雅上书皇帝,希望再次劝说处罗入朝,加上又有裴矩大人的游说,处罗这才同意入朝。”

        玄奘点了点头,问道:“就是这一次陪同处罗可汗入朝中原,才奠定了先王伯雅与处罗可汗的私人交情吧?”

        “法师说的极是,”宇文王妃道,“中原有句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先王的这位朋友,后来还真对高昌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次陪同入朝,除了交上了处罗可汗这位朋友外,麴氏父子还专门追随杨广到了东征的前线指挥部——涿郡临朔宫(今北京)。

        杨广的本意是想炫耀一下武功,没想到结果却是前线失利、后方祸起(山东农民起义爆发),处罗可汗与麴伯雅父子于是又随同杨广回到了洛阳。

        “那是大业八年了,”宇文王妃幽幽地说道,“也就在那一年,陛下册封我为华容公主,将我许配给了文泰。婚后,我便跟随他们父子到了高昌。”

        玄奘点头:“也便是在那一年,杨广下诏在洛阳度僧,玄奘得以正式剃度出家。”

        王妃感叹:“世事如梦,果真如此。”

        这一次中原之行,麴氏父子遍历燕、代、汾、晋等地,从各方面了解了中国的强盛,感到了中原制度、中原模式的强大,因而一回到高昌,他们便开始探索、借鉴中原模式进行改革。

        在饱读诗书的玄奘看来,麴氏父子的这种羡慕心理是容易理解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初得天下,完全还是以前的生活方式。叔孙通建议制礼仪、定舆服,一开始刘邦还不以为然,嫌麻烦。可是,当新礼即成的那一天,刘邦非常感慨地说了一句话:“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当皇帝是这么好啊!”

        这就是礼仪、舆服给人带来的强大的心理震撼作用。

        返国后的麴伯雅于公元612年,颁布了一项重要法令:“解辫削衽”令。其法令大致是说,我们的先人因为国家地处边荒,远离中原王朝,常和这些杂胡杂居为邻,受其熏染,更在其威逼利诱之下,改变了自己的习惯,开始习胡人之俗,披发左衽。现在隋朝统一海内,四海并为一家。我前番亲赴中原,深深体会到中原文物的魅力。因此决定归依隋朝,重沐汉人文化。平民以上所有人都应解辫削衽。

        法令刚下没有多久,杨广就得到了消息,立即给予麴伯雅坚决支持,并下诏嘉奖。

        这便是高昌国历史上著名的“解辫削衽”改革。

        杨广高高兴兴地下诏鼓励高昌国以夏变夷的文明之举,既骄傲于中华文化强大的威慑力,又自豪于大隋王朝的化育功德。对于这么一个好大喜功、讲排场爱面子的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令他感到振奋的事情!

        然而,杨广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解辫削衽”令其实只是一纸空文,还没有实行就被取消了。


  https://www.biqugecd.cc/19_19646/77256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