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5章:勿蹈覆辙再自扰
九天神皇小说推荐阅读:
遮天
天官赐福
AWM[绝地求生]
万古神帝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
道君
雪鹰领主
重生:官运亨通
官神
冰河末世,我囤积了百亿物资张奕方雨晴
太子今年七岁,身子骨比同龄孩子瘦小,但眉宇间展现的气质却不是其他孩子能比的,虽说才七岁,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早就诵读了数年,就在半年前便开始有意识的学习了四书五经了,对于这些治国良策,太子的兴趣并不大,反而是王振大着胆子授的《资治通鉴》却是十分的喜欢,尤其其中两句,其一;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其二,秤砣虽小压千斤,以其德足以教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认为这两句是治国治人的良策,但凡有机会总让王振给自己说上一段,王先生倒也尽心尽力,据说王振为了做好为人师表的本分,光是厚厚的《资治通鉴》就诵了五遍,其中不明白了莫不是厚着脸皮寻外廷的那些文官,那些人多眼高于顶,平日里没少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儿讽刺讽刺王先生,尤以王先生的短处说事,这两年宫中最流行的可不止杨大人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还有事关王先生的对联,比如小翰林,穿冬装,执夏扇,一部春秋可读否?老太监,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穿冬衣,执夏扇,不知春秋。朝北阙,镇南邦,没有东西。还有更绝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忠孝仁爱礼义廉。骂人忘八无耻了,这帮人明着暗着的总会来那么两句,一来好彰显自己的才学过人,二来也乐得自鸣得意,所以这么做的可不少,每次王先生也不说话,一副笑吟吟的模样,任由你说,任由你骂,只要你能说《资治通鉴》便好,两年下来,王先生不知被人骂了多少次,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厚厚的一本《资治通鉴》愣是被他吃得通透,满朝文武能比更研究得更深的人几乎没有,当然了,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服气,自己饱读圣贤书数十年,哪能不知《资治通鉴》他一个太监,再高明又能高明到那里去,为了这事儿还闹腾得挺厉害,加上那会儿外廷对太监为宣宗开私人店铺一事闹得不可开交,以顾佐都察院等人更是想借这次机会,一举将太监实力打回太祖朝,听说一个太监懂《资治通鉴》无疑是给了文官打压戏弄的借口,当即有人跳出来争辩。
面对文官的气焰,宫内的太监自是不敢多言,唯独将希望寄托在王先生的头上,也该王振出人头地,面对自鸣得意的文官,王先生愣是展现了他的过人的水准,一本《资治通鉴》竟被他当场背出了一半,针对文官刁钻的看法,王先生也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许多的看法竟让当今圣上,当朝内阁大学士都表示赞同,如整本《资治通鉴》着重于政治与军事的着墨,对于经济方面记载不多,如载“租庸调制”仅“初定租、庸、调法,每丁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二十余字,《通鉴记末本末》只收录两则与经济有关的史料,至于文化、艺术、宗教谈得更少。还有司马公对人有不公平之心,难以为与汉朝司马迁比肩,这个观点太过新意,立即引起了不少文官的讨伐,但王先生不急不躁凭着自己过人的才学愣是当着满朝文武百官说出了三点来,其一,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等,《资治通鉴》皆不取,但对于“诗赋有所讥讽”者则采之,如卷一百四赵整作歌、卷一三四百姓为袁粲作歌。杜甫这样的人物,甚至只提到一次。柳宗元是政治人物,文学地位虽小于杜甫,司马光却把他的《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两篇大作收录起来。
其二、《资治通鉴》写白居易很多,因为他是翰林学士,多次上书,时时评论朝政。晚唐藩镇割据,朝廷姑息,司马光对杜牧的文章十分欣赏,曾将《注孙子序》、《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五文摘入《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四。又如韩愈,乃文起八代之衰,积极捍卫儒家道统的文人,但却对其学术文化贡献只字不提,只收录其《谏迎佛骨表》及《送文畅师序》。
其三、《资治通鉴》又专记鸠摩罗什译经,却不记玄奘译经,又详细记载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三次大规模的禁佛毁佛事件;记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却不记隋代开进士科取士,凡与政治无关者,多不录取。这不是偏心是什么,众官儿平日里诵读《资治通鉴》的的倒有不少,可目光多半停留在历朝历代对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赞美,以及本书对于政治、军事得失的认可上,谁也不曾去留意,被王振当众说出来,虽说不服,偏偏反驳不得,经次一番比试,王先生先生之名声传遍宫中每一个角落,便是外廷不少官儿也在暗地里称赞了一声不负先生之名了。
可以说,在辅佐太子读书上,王先生算是下过了一番苦功夫的,就授课而言,他自问比不上。
太子年纪虽小,但见识却要高出众孩子太多,加之这两年来在王振这位严厉的老师刻意栽培下,一本《资治通鉴》倒也学了一小半,较之外廷的那些官儿,这一小半或许不算什么,可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就不一般了。今日王先生授的是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这宇文泰是北周开国的奠基者。当年他模仿曹操,作北魏的丞相而“挟天子令诸侯”之时,遇到了可与诸葛亮和王猛齐名的苏绰。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二人密谈三日三夜。
宇文泰问:“国何以立?”
苏绰答:“具官。”
宇文泰问:“如何具官?”
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宇文泰不解的问:“为什么要用贪官?
苏绰答:“你要想叫别人为你卖命,就必须给人家好处。而你又没有那么多钱给他们,那就给他权,叫他用手中的权去搜刮民脂民膏,他不就得到好处了吗?”
宇文泰问:“贪官用我给的权得到了好处,又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苏绰答:“因为他能得到好处是因为你给的权,所以,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处就必须维护你的权。那么,你的统治不就牢固了吗。你要知道皇帝人人想坐,如果没有贪官维护你的政权,那么你还怎么巩固统治?”
宇文泰恍然大悟,接着不解的问道:“既然用了贪官,为什么还要反呢?”
苏绰答:“这就是权术的精髓所在。要用贪官,就必须反贪官。只有这样才能欺骗民众,才能巩固政权。”宇文泰闻听此语大惑,兴奋不已的说:“爱卿快说说其中的奥秘。”
苏绰答:“这有两个好处:其一、天下哪有不贪的官?官不怕贪,怕的是不听你的话。以反贪官为名,消除不听你话的贪官,保留听你话的贪官。这样既可以消除异己,巩固你的权力,又可以得到人民对你的拥戴。其二、官吏只要贪墨,他的把柄就在你的手中。他敢背叛你,你就以贪墨为借口灭了他。贪官怕你灭了他,就只有乖乖听你的话。所以,‘反贪官’是你用来驾御贪官的法宝。如果你不用贪官,你就失去了‘反贪官’这个法宝,那么你还怎么驾御官吏?如果人人皆是清官,深得人民拥戴,他不听话,你没有借口除掉他;即使硬去除掉,也会引来民情骚动。所以必须用贪官,你才可以清理官僚队伍,使其成为清一色的拥护你的人。”
他又对宇文泰说:“还有呢?”
宇文泰瞪圆了眼问:“还有什么?”
苏绰答:“如果你用贪官而招惹民怨怎么办?”宇文泰一惊,这却没有想到,便问:“有何妙计可除此患?”
苏绰答:“祭起反贪大旗,加大宣传力度,证明你心系黎民。让民众误认为你是好的,而不好的是那些官吏,把责任都推到这些他们的身上,千万不要让民众认为你是任用贪官的元凶。你必须叫民众认为,你是好的。社会出现这么多问题,不是你不想搞好,而是下面的官吏不好好执行你你的政策。
宇文泰问:“那有些民怨太大的官吏怎么办?”
苏绰答:“宰了他,为民伸冤!把他搜刮的民财放进你的腰包。这样你可以不负搜刮民财之名,而得搜刮民财之惠。总之,用贪官来培植死党,除贪官来消除异己,杀贪官来收买人心,没贪财来实己腰包,这就是千古帝王术的精髓所在。
一番君臣之间的对话,着实让宇文泰频频颔首称是,击掌再三,自以为获得了千古帝王之术,其实何止宇文泰呢,古往今来,但凡是做皇帝,做太子的没有不把这段对话当做教科书,后来的帝王更是将这段话吹捧成了定律,即便是前世持有这样的看法的人还有不少,尤其是成了一些贪官贪墨的借口大似吹捧,杨峥着实没想到王振竟拿出这段话儿来说事,非但如此,还将这个难题抛给了太子,看他那严厉的劲儿,丝毫没有自己面对是太子的觉悟。
太子也不知是有些怕这位严厉的王先生,还是敬重,听了这话儿将一张小脸扬了起来,想了想道:“这话儿对也不对?”
王振哦了声,眼里露出一丝惊讶的光芒来,面上的神情随即温和了不少,笑着问道:“何以见得?”
不知是王先生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还是太子胆子也大了少许,再次面对王先生的询问,已没了先前的拘束,变得从容了许多,缓缓说道:“先说这话儿对的地方,皇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想让臣子们为其卖命,必须给予官员们一定的好处,自己财库里又没有那么多钱,就只好让他们用授予的权力去贪贿。这样他们的把柄就可以攥在自己的手上,他就不敢异志、反叛统治,就必须得死心跟随皇帝。苏绰道明了,用贪官反贪官,可以排除异己,可以让他们人人自危,与你同心同德,永享天下太平。一旦民怨沸腾,那就杀贪官以谢天下,抄其家,没其财,颂声起,赢得生前身后名:我是一个反贪官的皇帝,我是一个公正无私的皇帝。这话儿没错!”
王先生颔了颔首道:“不错,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但古往今来,能秉持一生始终恪守着“清如水、廉如镜”六字箴言!可谓是少之又少,能当官的那个不是为了财而来的,帝王若没有一反治反的手段,这天下还不乱了,百姓还能有活路么?”
太子道:“这就是苏先生对的地方了,身为帝王岂能因这简单的一番对话,就自以为得到了千古帝王之术了,孤听杨先生说过,这天下的贪官就像春天的韮菜,割掉一茬,又生一茬,生生不息,靠杀是杀不光的,就说我朝洪武爷吧,他老人家出身贫苦,是个孤儿,讨过饭,当过和尚,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对贫苦百姓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怜悯,对贪官污吏则怀有异常强烈的刻骨仇恨。所以,他老人家即位后,就着手肃贪了,为此他老人家自参与主持的《大明律》中将《受赃》专门设为一篇,其中详尽规定了对于腐败的惩罚,同时下令将《大诰》等其他多种司法教材发倒每个家庭中去,而且规定官府执法时凡是家里藏有《大诰》的,就可罪减一等,反之,要罪加一等。这还不算《大诰》还被列入全国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连科举考试都从《大诰》中出题。一时间从学校到民间讲读《大诰》蔚然成风,这股风气可谓可比任何一个朝代都厉害吧,杨先生还说了,洪武爷为了加大力度,设立了从朝廷到地方的监察机构,其组织之严,权力之大,都是前朝历代绝无仅有的。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https://www.biqugecd.cc/17_17674/640099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