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神皇 > 逍遥江山 > 1674章:润物细无声

1674章:润物细无声


杨峥心头那个汗啊。

        只听得王振从怀里摸出第三份圣旨,微微停顿了片刻,继续念道:“朝廷有疏爵之恩视夫皆而并贵,懿范弥彰崇嘉永,吏部侍郎杨峥魏为国立下大功,当以表彰,其杨氏之妻,沈氏、李氏,坤仪毓秀,月室垂精,锦线穿云,佐夫子以青灯,肃针偃月,赠良人以征袍,治行有声,亦宜荣宠。当以表彰,朝廷特赐为从三品诰命夫人,望两位夫人从今往后,辅佐夫杨氏,再立新功!钦此!”

        杨峥心道:“这还差不多,打发了她们,这下老子算是安静了,若不然还不得家无宁日!”

        三道圣旨念完,王振才松了一口气,将手中的圣旨恭恭敬敬的递到了杨峥的手中。

        按照大明规矩,受封人得旨后,对圣旨要严加保管。如遇水、火、盗、毁等失去者,必须申请补给;如保管不慎导致虫蛀、损伤或受潮污染者,罚俸禄六个月;如将圣旨典当,一经查实则革去官职;如违反刑律,则追夺缴还……所以,我们见到的一些圣旨,伴有名贵木材精雕细刻的、用以防霉防蛀的匣子。而有的受封官员特请木工将圣旨雕刻成匾,高悬厅堂,以显赫家族尊荣、光祖耀宗,这才有了后世藏家手中的圣旨匾。所以杨峥不敢怠慢,喊来沈艳秋将圣旨接过去,找个妥当的地方,好生表起来。

        刚才圣旨,大小姐、沈艳秋早已听得一清二楚,虽说两人都不在乎这些虚名,但真来了,终归还是高兴的,所以听了这话儿,  沈艳秋恭恭敬敬的走上前,小心翼翼的捧着三道圣旨下去了。

        王振望着三道圣旨,心里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大明封赏的也不是没有,但对一个臣子下三道圣旨,还是头一次,封赏一次的倒也罢了,偏偏人家一家的封赏,都没有落下,封赏完了老公,封赏老婆,若不是肚中的那个小的没有出来,只怕这次封赏的还要多一些,这种结果,除了开国时,以及靖难时有过这种封赏,似这种和平年代还是第一次,这怎么不让王振羡慕。

        通过这一点足以看出,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在新皇帝的心目中的位置,只怕除了杨士奇那些老臣外,再也没人能比得上了,不过话说出来了,人家也着实争气,满朝文武都不看好的安南,愣是给他以三千兵马给平定了下来,关键是人家的一国两制,愣是永久的结局了安南之患,开疆拓土宣德一朝第一人,皇帝对他宠爱些也是应该的。

        “恭喜杨大人,贺喜杨大人了?”王振脸上堆满了笑容,笑眯眯的道。

        杨峥呵呵一笑:“公公与我是什么关系,还要说这些话儿么?”说着拉着王振的手腕,往茶几上落了座位,刚才从宽大的袖袍中抽出来的几张银票,不动声色的递了过去。

        王振本想推脱,可看杨峥的神色,便也不推脱,悄无声息的收入了怀中了,看其动作,这几年来,没少收银子。

        两人落了座位,杨峥提起茶壶给王振到了一杯茶汤,两人说着不痛不痒的话儿,虽说没说什么,但从王振的话儿当中,他还是听出了一点信息。

        户部侍郎虽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官儿,但好歹的也是高官,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本来按照杨士奇、杨溥的意思,杨峥年少有为,学问以出众,可以入阁的了,这事儿经过杨士奇一番商议,倒也没人不答应,毕竟杨峥的功勋在这儿,加上杨士奇、杨溥的活动,军方方面张辅对于杨峥以三千将士平定安南的功勋大加赞扬,一时之间,竟没人反对,本以为十拿九稳的事情,可名单送了上去,皇上却不答应,说杨峥的年纪太轻了,加上资历、根基太浅,这么早入阁对他没好处,不如先做个侍郎历练历练,对于这个结果,杨士奇倒也没什么意见,反正内阁与吏部一直都有些摩擦,苦于吏部没有一个听话的人,往日有蹇义在,迫于人家是四朝老臣,又立下大工,内阁有什么想法也不好说什么,如今蹇义光荣退休了,换上来的郭琎,虽也算得上是能干之臣,但无论是威望,还是根基上,还是人脉上,毕竟不能与蹇义相比,内阁想要控制吏部,从而达到控制百官的目的,阻力立即小了许多,不过这事儿也不能马虎,如今倒好,有一个自己人去了内阁做了吏部二把手,也算是给内阁埋下了一个有用的人,吏部有什么事儿,内阁也能知道,可以说这个结果,比杨峥来内阁要好了许多,所以杨士奇、杨溥等人也没人反对。

        但这事儿在士林中,还是有不少声音,一来,杨峥太年轻,二来,人家说到底也不是科举出身,如此年轻就做到了堂堂正三品的官儿,这让那些熟读四书五经,科举了大半辈子的官员,情何以堪,纷纷要求,必须按照规矩来。

        所谓的规矩,就是部级的官员,需得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侍郎以下及祭酒吏部会同三品以上廷推太常卿以下部推通参以下吏部于弘政门会选詹事由内阁各衙门由各掌印在外官惟督抚廷推九卿共之吏部主之。否认无人不服。

        杨士奇一听脸就绿了,可文武百官人人不服,他又刚刚经过京察大计,弄得一身羊骚,还真不敢再越过众官员,再说了,按照大明的规矩,他们的要求倒也说得过去,所以与内阁其他几位同僚一商议,最终同意了百官按照祖宗规矩的请求了。

        所谓的祖宗规矩,其实很明显,以杨峥如今的身份,无疑是走部推与廷推这两条路。

        部推的意思,就是当某些职位有空缺的时候,由吏部推选出候选人名单,上交朝廷请求审批。一般情况下会有一到若干个主推,也就是第一候选人,以及更多数量的陪推,也就是第二候选人。明朝的惯例,是皇帝看到名单以后,用朱笔在他满意的人员名字上画个圈,大部分情况下皇帝都会在主推的名字上画圈,也有时候,皇帝跟大臣赌气,那么就故意在陪推的名字上画圈,甚至把部推的名单打回来要求重推。一般来说,部推的适用范围,主要是三品以下的中层京官和地方官。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会知道为什么我之前说吏部尚书职权很大了,因为他事实上掌握着整个明帝国中基层官员的任命权。

        廷推,是由吏部尚书领衔,六部正副官员以及言官和大学士全部到场,推选高级京官和地方官人选。一般来说,职位越高,参与推选的人数就越多,拟定名单之后,像部推那样,上交皇帝处,要求画圈。

        最终的结果,在吏部尚书郭琎的要求下,对于任命杨峥为吏部侍郎的事情上,是正三品的官儿,所以必须要廷退了,杨士奇虽觉得这事儿吏部尚书有些小题大做,但众怒难犯,也只好答应了。

        最终商议的结果是采用擎签法,也就是抽签。因为每次的候选人都是成百上千,而古代资讯比较落后,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谁到底应该去哪里当什么官,最公平的方式,就是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你的去向。这个制度最早在朱元璋的时候就开始实行,但一直没形成惯例,你说它是规矩也不错,说它不是,也没人反对,但对于杨峥升为吏部侍郎这事儿上,大家空前的一致,那就是必须才用祖宗之法,朱瞻基、杨士奇纵然有些不愿意,但也不好明说,再说了这法子从皇祖的时候就这一直延续下来,自己也不好坏了规矩,所以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要说这个抽签法倒也是个好法子,毕竟公正,但也有坏处,就是简单,省事,结果还是旁人干涉不了的,所以有的人手气不好,被分配去穷乡僻壤当县太爷,有的人手气好,捡到江南某地肥缺,但是不管怎么样,你分配去哪里,都跟吏部老爷的私心无关,全看你自己的爪子在那一刻摇出了哪根签。正因为这样,很多很多很多的候选人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以至于在在大明一朝,还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的进士集体跑到吏部门口大骂尚书是畜生的事情,而尚书的对策也很明确,带着侍郎郎中等一干属官,跑到门口叉着腰,跟人对骂畜生,也算是千古奇闻了。

        不过这次略有不同,抽签是抽签,但抽的是同意如否,因此,这日一大早,朱瞻基就在金銮殿上看着文武百官抽签了,虽说这事儿他不过是画个圈儿,但事关杨峥,自己的好兄弟,他多少还是有些紧张。

        事实证明,他的紧张是多余的,一来杨峥年少有为,这次安南立下的功勋不小,按照赏罚分明,人家怎么着也该捞一个说得过去的官儿当当,二来,这事儿内阁插手了,虽说按照规矩,吏部是外廷文官之首,手下的官儿,怎么着也是自己一锥子的买卖,自己说得算,可郭琎不是蹇义,既没有四朝老臣的威望,二来也没有人家的才学,无论是威望,还是才干都不足以笑傲群臣,更何况是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这等虎视眈眈的老臣,外加一个皇帝在侧,文武百官也不是傻子,所以说是按照规矩,其实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结果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https://www.biqugecd.cc/17_17674/63986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cd.cc。九天神皇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gecd.cc